□钟舟
新闻背景:近日,湖北省江汉油田公安局刑侦支队抓获5名涉嫌掩饰隐瞒犯罪嫌疑人。令警方意外的是,除1名38岁男子宁某外,其余4人均为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
当银发群体成为犯罪链条中的“工具人”,这不仅暴露出新型犯罪的无孔不入,更警示着普通人与犯罪深渊的距离可能远比想象的更近。
犯罪团伙将魔爪伸向退休老人绝非偶然。这些长者往往对新型网络犯罪缺乏辨识能力,更容易被“帮忙转账”“轻松赚外快”的话术蛊惑。在湖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使用的“跑分”手法具有高度迷惑性,资金通过多层级账户快速流转,让参与者误以为只是简单的转账操作,殊不知已沦为洗钱犯罪的“人肉防火墙”。这种犯罪策略精准击中了人性弱点——用微小(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利益撬动法律底线。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案件折射出全民金融安全教育的巨大漏洞。当银行卡、支付账号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的“硬通货”,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踩踏法律红线。我国《刑法》明确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定为刑事犯罪,即便只是出借账户,也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处罚。
防范此类犯罪需要构建多维防线。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账户异常交易监测,对短期频繁转账、快进快出等可疑操作建立预警机制;社区普法需改进照本宣科的模式,用“爷爷帮孙子转账被刑拘”等真实案例敲响警钟;家庭成员更要成为防诈“守门员”,及时阻断老年人接触可疑“兼职”渠道。当面对“好处费”诱惑时,每个人都该提高警惕:这究竟是通往财富的捷径,还是滑向深渊的陷阱?
金融账户是个人信用的数字身份证,守护它不仅是对财产安全的负责,更是对社会法治的担当。在犯罪手段日益隐蔽的今天,保持清醒认知、筑牢法律底线,才能避免在“举手之劳”中跌入犯罪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