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歌颂忠孝、忠义的历史小说,以传统仁义礼智信和忠诚孝勇为标准塑造人物形象,从维护帝王正统来划分忠奸。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摒弃传统观念的糟粕,吸取原著之精华,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塑造烽火连天中的英雄形象,传递正能量。它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和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属于两种不同思想观点的作品,古今作者不同,境界不同,思想感情迥异。
《滚滚长江东逝水》来自《临江仙》一词,本是明初杨慎的作品,明代书评家毛宗岗在整合《三国演义》时引入编加为开篇语。词与《三国演义》原著作者罗贯中本义有一定差距,小说本身是歌颂叱咤风云、忠于皇帝国君的英雄,痛斥奸佞贪婪、见利忘义的小人,是非观念十分明确。《临江仙》却是以局外人轻蔑、鄙夷的态度表达自己看透人生、看穿历史、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毛宗岗把它加在《三国演义》中作引子,也许有还其“话本”原来风格之意——说书人事不关己、清高自傲,也许是看中其高度的概括性、艺术性等,以及对江山、历史、人生认识的哲理,因而“拉郎配”。这一“配”意味深长,令人暇想,其妙无穷。
《临江仙》起句不凡,气势磅礴。用长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回头来比喻历史随时间流逝逐渐淡漠,那些英雄业绩也就无所谓了。此句豪迈悲壮,不乏对历史英雄的赞颂、惋惜、悲叹。千百年来,日出日落,英雄们去了,但他们为之倾倒、拼搏争夺的江山依旧,更加青翠美丽。下阙借渔者樵夫之闲情、浊饮、谈笑表达见惯不惊、淡泊历史、漠视英雄成败的文人之风。这虽然略显消极,但其大气、深沉、厚重、磅礴之势是前无古人的,把它作为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曲,忠于原著历史。再加上歌唱家杨洪基深沉磁性、穿透性强的声音,更加把历史的沧凉、凝重、慷慨激昂演译得酣畅淋漓,给电视连续剧开了非同凡响的头,使“歌”“剧”掩暇而合、天衣无缝。
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是对全剧的总结,作者一反《临江仙》消沉情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肯定英雄的功绩、作用、影响,肯定他们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
全词从4个方面阐明与《临江仙》相对的观点。首先肯定没有了刀光剑影、烽火边关,那些英雄的名字、典型的形象、鲜活的面容也都将印在人们头脑中,他们都将传递正能量。刘备三顾茅庐,不取不义城池之美德;曹操大智大勇、杀伐果决的谋略;孙权碧眼紫髯的伟岸和无惧强敌的英雄担当;关羽拒侯爵财色诱惑之忠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促联盟,焚香操琴唱空城”之韬略……众多英雄人物的德操智勇形象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歌词接着用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彰显英雄的观点,肯定了英雄在一定历史环境下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朝代的更替、繁荣昌盛、衰败灭亡,英雄人物是起着重大作用的。“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的诘问就是肯定在特定历史时期,只有英雄人物领导才能推动历史发展,创造繁荣昌盛的社会。
歌词第三层是赞颂三国英雄敢于担当,不计得失、荣辱和后人评价的精神。“担当生前事”是作者提倡的英雄价值观,这种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如果天地有知、有情有义,长江就不会“东逝”不回头,就不会用浪花冲蚀英雄的业绩,而是化作激动之泪水、深切之情义去赞扬他们、歌颂他们。最后,歌词作者把人类历史比作宇宙历史,把三国英雄比喻成“天空闪烁的几颗星”,宇宙存在历史就存在,看到闪烁的星星就会想到烽火烟云中驰骋纵横的英雄,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历史英雄的价值。
《历史的天空》是当代著名女歌词家王建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创作的7首歌词中的一首,且是其中的代表作。它虽只有简单10余句,但高度概括了人生、历史、英雄价值观,只有细细体味才能领悟。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以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雷霆之势引出,再以著名女歌唱家毛阿敏荡气回肠的《历史的天空》结束,首尾浑然一体,余音缭绕,令人深思。
(作者系忠县教委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