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忠明
搬出土坯房,住进楼房里,产业基地不断拓展,群众既可分红又可在家门口务工挣钱,三河村的乡亲生活变了大样。
初夏时节,汝溪镇三河村山坡上,花椒缀满枝头,即将成熟的桃子压弯枝条,鱼塘里的鱼在欢快地游泳,正如三河村村民的生活一样富有生机和活力。
这一切,源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建设。
在以前,“好日子”对于长期生活在半山坡的毛永奎来说,似乎遥不可及。
毛永奎是三河村二组脱贫户,今年69岁。他原来的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墙体严重发裂,风沿着缝隙从四面灌进来。
2012年,毛永奎突发疾病,经多方救治,花去医疗费用近20万元。
在这种条件下,对于毛永奎来说,搬新居似乎永远是个梦。
2017年,汝溪镇决定建设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毛永奎被列为搬迁对象。
2019年,集中安置点开始修建,占地8.8亩,安置35户118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4户46人、随迁非建卡贫困户21户72人。
毛永奎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7.2万元、获得宅基地复垦费4万元,共计11.2万元;新房建设费用900元/平方米,共9万元,加上装修费用4.5万元,共支出13.5万元。
“这套房屋,我们只花了1万多元。”毛永奎说。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三河村大力发展产业,让群众从中受益。
三河村地处河床低洼处.如今,四周山坡上全种植了花椒、桃树,河谷是羊肚菌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
“村里有了产业,乡亲们致富才有奔头。”村党支部书记向惠说,产业兴旺盘活了闲置土地,回引在外务工人员就近务工,形成了村集体、农业企业、村民三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河村坚持产业导向,积极推进种养业、食品加工业多维度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户”模式,做大做强产业园,村民可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
“目前,村里已形成羊肚菌、花椒、早天露桃子、水产养殖4大特色产业。”谈起现在的产业,向惠很有底气。她介绍,四大产业共流转土地2300亩,年产值200万元,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工资100万元,近100名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经过几年发展,三河村还建成1家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养猪场、1家存栏200只山羊的养羊场、1家日产蛋7000枚的现代化养鸡场及2家豆制品加工厂……
产业兴旺了,村民致富的路子更广了。村民刘春江早年在外务工,看着家乡发展势头好,他便返乡建起养鸡场,在自己赚钱的同时吸引周边村民就近务工;村民刘长乐在养鸡场从事捡蛋、清理粪便等工作,月收入1000多元……
“家门口务工很方便,不仅照顾了一家老小,每月还能挣1000多元工资。”脱贫户罗世华和妻子常年在花椒基地务工,每年收入3万多元。
“我们计划将村口的几百亩土地流转过来,发展早熟脆桃,继续壮大特色农业,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向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