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志深:带头种花椒 村民奔富路
邓青春

  本报记者  邓青春

  “这几天雨水偏多,大家如果看见花椒叶上出现橘红色小点,很有可能是生了锈病,一定要及时预防控制。”5月12日,在兴峰乡太洪村的花椒种植基地,忠县青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深正在向村民讲解花椒管护技术要领。

  3年前,兴峰乡太洪村300多亩贫瘠的山坡只能生长红薯、萝卜等经济价值较低的农作物,如今被种上花椒树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而带来这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刘志深,一个曾在外打拼多年却眷恋家乡,选择回乡创业的成功人士。

  刘志深今年44岁,2016年以前,他一直在深圳打拼。“两个小孩要读小学,父母也都上了年纪,需要人照顾。”为了更好的陪伴、照顾家人,刘志深选择返乡创业。通过不断考察,他了解到花椒产椒期长、易于存放、经济价值高,他决定发展这一产业。

  拿定主意后,2018年年初刘志深前往三汇、官坝等六个乡镇,围绕土地成本、土壤肥力等方面考察选址,最终“拍板”兴峰乡太洪村。

  太洪村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日照充足、气候适宜,适合种植花椒。2018年3月,刘志深在太洪村流转300多亩山坡,租用挖掘机2台,实施土地整治。不到半年时间,2万多株花椒树苗栽植下地。2019年5月,他又栽植1万多株。

  “花椒树苗栽下去后,心里一直不踏实。”刘志深说,花椒树苗栽植过程中,他一直担心技术跟不上会导致树苗存活率低,于是他一边前往江津花高薪请来专家作技术指导,一边买回水管2000多米,从太洪水库直接将水源引入花椒基地,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专家迟早要走,刘志深觉得花椒种植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网上、书本自学和请教种植专家,刘志深渐渐摸透花椒生长习性,掌握了花椒种植技巧。为了更好管护、采摘花椒,他还硬化花椒基地4000多米人行道。

  “企业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刘志深满怀感激地说,近年来,政府投入各类资金100多万元,帮助他修建生产便道、铺设生产用水管道、安装变压器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县商务委还将投入20万元,帮助企业建烘烤房。

  2020年,第一批移栽的200亩花椒树实现初产,收获干花椒4吨,实现产值16万元。今年花椒基地将全部投产,产值有望突破30万元。

  刘志深的成功让兴峰乡太洪村村民吃上了定心丸,吸引附近200多个农户400多亩闲置地种上花椒树。

  “我免费为村民们提供种植技术,让花椒树的存活率大大提高。花椒收获时,我按照市场价格收购,解除了椒农后顾之忧。”刘志深介绍,他经常带领村民前往江津、石柱等地学习花椒种植技术。

  “我家把4亩坡地都流转出去了,每年能获得1000余元的土地流转金。加上我们夫妻俩都在基地务工,每月下来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太洪村村民谢帮孝高兴地说。

  太洪村村民陈玉珍除了给公司打工挣钱外,她还利用所学技术将自家的两亩坡地也种上花椒树,年收入更加可观。

  像谢帮孝一样,常年在刘志深花椒基地务工的不下15人。遇到采摘期,每天用工近100人。在刘志深的带领下,花椒已成为太洪村主要富民产业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社会民生
忠县东正电气“近亦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21日至24日,6名主播邀你秒杀忠州好物
让市民远离非法集资陷阱
86岁老党员捐款表初心
抓好环境保护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刘志深:带头种花椒 村民奔富路
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唐兆仙:誓死不屈的忠州女杰
奋力续写新时代忠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新篇章
村里产业旺,群众生活变大样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