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伯华
“伯书记,您邮寄的书和信我都收到了,你放心,不管在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今年初,远在浙江绍兴务工的忠州街道红星社区党委党员张超林收到社区邮寄来“学习包”,里面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国共产党章程》及党员徽章、政治生日贺卡和《给流动党员的一封信》。信里明确告知党员外出期间的义务和权利,从严落实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参加组织生活等具体事项,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在忠州街道,像张超林一样,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1500余人,占比全街道党员总数32%以上。
如何强化对流动党员有效管理,使其流动不流失?近年来,忠州街道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机制、新方法,通过全面摸排、精细组织、热忱关怀,精准破解流动党员管理底数掌握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
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序”
“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必须要摸清底数,才能夯实管理的基础。”忠州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岗介绍,辖区内每个支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流动党员信息排查摸底,详细记录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的基本信息,重点了解家庭收入、参加组织生活情况等情况,并按“一人一表”登记造册。有了详细的基础信息后,街道有的放矢地开展“一支一联”跟踪服务,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全街道共建立25个流动党员微信群,落实79名支部联络员结对联系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及家属患重病必访、家中发生意外事故必访、春节返乡必访的“三必访”制度,准确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工作动态、返乡意愿及困难问题,并跟进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街道开展“一社一库”动态维护,指导村(社区)建立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村(社区)采取平时收集、节日采集、定期汇总、动态更新”的方式,确保联系方式变动必知晓、流向变动必知晓、工作变动必知晓,为实现流动党员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
除了为流动党员邮寄“学习包”以外,忠州街道还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搭建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云课堂',依托腾讯会议、钉钉等APP与微信群相结合,组织流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在组织学习中,各村(社区)定期发布个性化自主学习任务,引导流动党员开展“学习打卡”,确保学习教育“规定动作”不缺项。
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从四川省来忠县经商的王宣易说,他经常和69名流入党员一起参加“忠城先锋流动党员志愿者”活动,为文明城市创建、全民反诈贡献力量。
在积极引导流入党员积极为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忠州街道在村和涉农社区,引导流出党员做宣传家乡带头人、创业创新带头人,17名流出党员在流出地企业、工厂评为先进职工,6名流出党员被挂牌党员经营户。
忠州街道还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契机,结合党员冬训活动,组织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建言”等座谈研讨活动,共商共议发展良策,先后征集各类意见建议128条,采纳办理82条;鼓励流动党员带项目回归、资金回归、人才回归,2020年以来,为返乡流动党员提供信贷支持500余万元,在外流动党员助力招商引资项目10余个,7名成功人士回乡担任村(社区)干部,带动150余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