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华平
11月19日早上5时,拔山镇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吴将军翻身起床,洗漱出门。风寒雾浓,他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吴将军发动皮卡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酿酒坊。
吴将军要去“监督”酿酒,然后将酒运回村里,销售给有需求的村民和下单的客户。这般操作,吴将军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
上午11时许,吴将军驾车风尘仆仆赶回村里。车厢里、后排座位上载着装满新酒的24个塑料桶:54度高粱酒,每桶25公斤,一共600公斤。
将一桶桶酒提进库房后,气未喘匀,手机又响起来了。“刚把酒拉回来,下午我就给你送去。”吴将军回复对方。
“现在正是酿酒旺季,我得抓住机会,早点把高粱酿成酒销出去。”挂断电话后,吴将军笑言。
朝阳村今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产业,种植红缨子糯高粱150亩,收获高粱籽4万公斤。原本以为又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一笔收入,没想到高粱籽的收获时间晚了一点,市场发生变化,价格急速下跌。
“当时心都凉了半截。”吴将军说,按照目前市场价格销售,保不住种植高粱的成本,更别提收益了。
望着堆成小山的4万公斤高粱籽,吴将军心里五味杂陈。为了发展这项集体经济产业,他和几名村干部起早贪黑,组织村民整地、育苗、移栽、管护。收获、晾晒那段时间,他干脆连家也不回,好几个晚上在坝子里支个简易床就对付过去了。
总不能让这几个月白干了吧?!吴将军心里不停盘算:把高粱籽销售给私人和小作坊酿酒,不一定能全部销完。与其这样,不如由村集体来酿酒,再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销售给有需求的村民和其他客户。最主要的是,高粱籽不能长时间存放,但酿成酒后则可以长期保存。
和其他几名村干部一商议,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只要酿出来的酒品质好、口感好、价格合理,村民们都乐意购买用本村产的高粱籽酿出来的酒。
打定主意,吴将军四处考察酿酒的作坊,镇内外一口气走访了七八家。“感觉自己快成品酒专家了。”吴将军说,其实他从不喝酒。
最终,村委会选定了两家工艺较好的酿酒坊签订协议。为何这样选?吴将军有他的思考:一是可以尽早把高粱籽酿成酒,防止受潮霉变;二是可以作对比,看看哪家酿出的酒口感更佳。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早一步抢得市场先机。一步迟,不能步步迟。
第一批酒酿出来后,大家都觉得口感柔绵、酒香浓郁。最终定价,每公斤20元。
“光是酒的品质好还不行,还要做好服务。”吴将军说,如果村民需要酒,村干部就送货上门,当然少不了一番叮嘱:饮酒要适量,不能饮酒闹事,不能酒后驾车,更不能酗酒。如果需求量大的用户需要封坛,会免费封好之后再送去。
“目前,大部分高粱籽已经酿成酒,并且已经全部销完。”吴将军坦言。村党支部副书记丁淑萍补充道:“还有不少订单,只有下一步完成了。”
吴将军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高粱籽的市场价格,收入不到30万元;酿成酒后,收入可达40万元,足足多出十几万元。
“没想到思路一变,就增加这么多收入!”吴将军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