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州飞出金凤凰
郭久麟
《秋香》
《玉珠飘香》
《雄关花烂漫》

  □ 郭久麟

  葡萄入画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葡萄就以其晶莹圆润、娇软欲滴、色彩亮丽的美丽形象和丰收富裕、吉祥喜庆、团结和谐、多子多福等多重寓意成为历代文人画家吟咏描绘的重要对象,让历代热爱葡萄的画家们心为之念、魂为之牵、梦为之绕、情为之动,让无数画家为了梦中晶莹的果实和缠绵的藤蔓磨秃了笔尖、熬白了头发、耗尽了心血,甚至付出了艺术的生命……

  在那些对葡萄画如痴如醉的大师中间,有一个清瘦而执着的身影,一直怀揣着葡萄的芬芳,在艺术之路上苦苦跋涉和不懈求索了半个多世纪。从一个贫穷的农村青年,经由大学塑造,成长为一个艺术家:他的数十幅佳作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展出或收藏;其庄严隆重的个人画展和研讨会从重庆三峡博物馆开到中国美术馆,从泰国首都开到法国巴黎浪漫之都;其画作走进昆明园艺博览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其画作作为国礼送给多位外国政要;被媒体称为“中华葡萄王”“中华葡萄第一人”“中国艺坛领军人物”。他创办雷锋美术班61年,捐资数百万资助困难群众,他获得西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北碚十大人物”“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以及重庆“道德模范”“重庆好人”“重庆五星级志愿者”等称号。

  他,就是西南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德艺双馨的中国花鸟画大家方凤富先生。

  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1937年9月,方凤富出生在重庆市忠县官坝镇鲤鱼村。1956年,19岁的方凤富打着赤脚走进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读书,翌年转入美术系,靠助学金读完大学。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笔墨纸砚,交给了那些神秘莫测的线条和五彩缤纷的色彩,交给了那些热爱美术的莘莘学子。方凤富早年师从一代葡萄画大师苏葆桢,是苏先生之得意门生。1960年,方凤富提前毕业留校。1962年至1964年,方凤富跟着著名国画大师苏葆桢学画,废寝忘食、宵衣旰食地临摹苏葆桢等名家的画,阅读大师们的理论著作。1976年,方凤富转为教师,给苏葆桢、李际科当助教。方凤富虚心刻苦地向苏葆桢、李际科等老师学习,习古而不泥古,尊师而不仿师,学习传统而不照搬传统。他既深得苏葆桢葡萄画的精髓,将西画的量感、光感、质感,尤其是将西画的结构、空间感等造型因素融入创作,又吸取李际科工笔画的优势,将写意、勾勒、晕染融为一体,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相映成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白葡萄。这些葡萄画,采取了一串一串的兼工带写、半工半写的表现性勾勒法,画面极为生动,水分足、质感好、色泽鲜艳,形神皆备,独树一帜,驰誉画坛。

  2007年5月,在中南海文津会议中心举办的方凤富艺术研讨会上,70岁的方凤富在会上发出惊人之语:“七十起步,破茧重生!”这是一个真正画家的艺术重生和生命涅槃!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勇气,还必须有执着的品质、凝聚的心血、横溢的才华和折骨为剑的献身精神。方凤富所进行的葡萄绘画的大写意探索,既要舍弃一些过去非常熟悉的技法和图像,又要在整体构图方面拓宽葡萄绘画的表现空间,进一步探索葡萄图像的内在结构,将葡萄的自然形态向绘画表现形态进行全方位转换,真正找到葡萄绘画的现代表现空间,告别此前单一的、静态的、平面的描绘模式,让自己笔下的葡萄从圆润透明的珍珠型向轮廓分明的钻石型转换,重新构造出一个有着内在紧密结构的新的闪烁着钻石光芒的艺术体系。

  2011年8月,方凤富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在巴黎戴高乐图书馆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其作品《硕果飘香》荣获金奖,同时荣获“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突出贡献奖”,并被授予“当代杰出艺术家”称号。在法国展览期间,方凤富在法国友人和华侨朋友陪同下,专程到法国葡萄之乡波尔多农庄果园参观采风,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天起早贪黑,到葡萄园细心观察不同类别的法国葡萄,拍摄了各类葡萄图片,画了大量法国葡萄的速写。回到重庆,他潜心研究从异国他乡采集来的各种资料,大胆创新,将东方艺术创作思维与西方绘画方式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在表现风格、表现技法上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将写意、勾勒、晕染融为一体,互相补充,相映成趣,创作了一批法国葡萄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艺术风格。

  伴随着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创新,方凤富在艺术实践上也取得了为世人艳羡的成就!

  艺术创作实践成果丰厚

  近年来,方凤富的名字和他的作品总是一次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擦亮人们对中国花鸟画特别是葡萄画期待已久的眼睛。他多次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紫光阁等中央机关作画:1989年8月人民大会堂展示并收藏了他四尺整纸的《明珠累累》等3幅画作;1992年3月,天安门城楼展示并收藏了他一丈二尺整纸的《苍藤蔓架满缀明珠》;1993年5月,中南海紫光阁展示并收藏了他四尺整纸的《硕果清香》5幅画作;2001年10月,国务院北戴河总理接待厅及部长会议室展示并收藏了他一丈二尺的《硕果累累》2幅画作;2002年人民大会堂中华厅展示并收藏了六尺整纸的《明珠滴翠》和《秋色烂漫》;2002年钓鱼台国宾馆展示并收藏了他八尺整纸的《硕果累累》等5幅画作;200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总参、总后及武警总部分别展示并收藏了他的《硕果累累》;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展示并收藏了他九尺长的《紫玉流香》等2幅画作;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新办公楼展示并收藏了他的八尺画作《天光紫玉春意浓》。他的画作为国礼,赠送给泰国国王,有些作品还被新加坡总理、英国副首相、丹麦王子、泰国国会、泰国总理府、泰国议会、韩国青瓦台总统府以及莫斯科大学、意大利波伦亚大学等收藏。

  方凤富的个展也从重庆走向北京,走向泰国,走向巴黎,走向世界。

  2006年,重庆三峡博物馆举办“方凤富画展”,开幕式有5000人参加,开创了当代美术史上开幕式的奇观。

  2007年,中南海文津会议中心第一次向一位画家开放,举办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主持、国内众多一流美术评论家参会的“方凤富花鸟画作品研讨会”,其档次、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2008年,“方凤富画展”于奥运会期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亲自为其选画、布展,撰写展览前言并在开幕式上讲话,高度评价其作品。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方凤富以自己“七十变法”后创作的大写意杰作荣获金奖,成为世博会期间的一件盛事。

  2013年,方凤富画展在泰国举办,泰国国王因病不能出席,专门派革滴萨上将代表他莅临开幕式,并在开幕式上高奏中泰两国国歌,给予了方凤富最高礼遇——方凤富为伟大祖国争了光!为中华文化争了光!

  2014年“方凤富画展”轰动巴黎,研讨会引来法国专家关注,举办了高规格的研讨会。举办方主动要求购买全部展出佳作,并要求将画展延期5天,创造了在巴黎举办的中国画展的新纪录。

  方凤富出版了大小十余部个人画册;还同当代一流美术家吴冠中、范曾、黄永玉、靳尚义、刘文西、王西京、杨之光、孙其峰、喻继高、方凤英、龙瑞、贾又福、霍春阳、何家英等共同出版两人画册、三人画册、多人画册;他的画作被选入《画史——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藏书》《华夏千家书画集》《中国画名家精品集》《大美中国》《百年丹青》《丹青颂,中国梦》《中国画派——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精选集》《当代画坛巨匠》《中国画名家大典》等数十部大型画册。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等美术刊物、《人民日报》等报刊多次载文宣传介绍方凤富。方凤富在中国花鸟画,尤其是葡萄画、紫藤画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迹。

  从葡萄画的历史看,作为花鸟画的重要内容,葡萄受到历代艺术家的青睐和喜爱,一代又一代大师为葡萄画奉献了一生,也成就了他们永不凋谢的声名。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葡萄画家塑造时代丰碑的话,那么400年前,葡萄画便是徐渭的时代,他以《紫葡萄图》为代表的葡萄画,把水墨花卉大写意推向了时代的巅峰;300年前,葡萄画是朱耷的时代,他以《葡萄大石图》的苍劲率意和疏简构图,开创了阔笔大写意之画风;100年前,葡萄画是吴昌硕的时代,他常用狂草作葡萄,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将葡萄画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70年前,葡萄画是齐璜的时代,白石老人笔下的葡萄不落旧蹊,其《松鼠葡萄图》堪称葡萄画的杰作;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葡萄画是苏葆桢的时代,他笔下的水墨葡萄、彩色葡萄以饱满晶莹的葡萄串展示丰盈充实之美,独领风骚,称盛一时,被誉为“苏葡萄”;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凤富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苏葆桢等大师的葡萄画艺术,成为中国葡萄画的重要人物。

  方凤富的艺术成就受到了美术界著名画家、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美术馆原馆长、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方凤富美展亲笔题写了推介文字:“方凤富先生从艺几十年来,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画艺术的创作规律,坚持继承中国花鸟画的优良传统,一方面真诚面向自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素材,积极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著名画家娄师白认为,方凤富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浓重的水墨与斑斓的色彩有机融合,既雍容温婉,又蓬勃灵动,活泼爽健之气直慑人心。”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室主任、著名画家陈醉认为:“方凤富成就很高、心境很静,选材很绚烂,作品有阳光照射的感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张晓凌认为:“方凤富的作品风格独特,有自己的面貌,他身上体现出一种人品与画品的联系,其人朴实,其画亦朴实,真实性与朴实性在当今的都市文化中显得极为珍贵。”西南大学教授、博导,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正伦认为:“方凤富的葡萄绘画展现的绝不单纯是方凤富个人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则是方凤富的花鸟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了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文化面貌和强烈的本土艺术魅力。”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孙其峰说:“方先生以西方的写实绘画的技巧及素描关系为我运用,在工笔的细致中赋予了作品以国画的写意性,以及自己对造化的感悟,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国画风格。他笔下的葡萄,晶莹剔透,呼之欲出,摇曳生姿,生动逸脱的笔墨,布局灵变的造型,清新俊俏的色彩,富有一种当代的文人雅趣,彰显着一种精巧夺目、优雅动人、通透可感的内在生命力……颇为可贵的是,先生的作品在富丽堂皇中,还流动着一种绝于尘俗的清气。一方面绝于尘俗,另一方面又能雅俗共赏,这样的匠心独运,如此的大家手笔,非一朝一夕所得。”全国画院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成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田旭中由衷感叹:“方凤富做到了三个完美结合,一是人品与艺品的结合,二是传统功夫与现代审美要素的结合,三是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堪称当代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向雷锋同志学习

  方凤富不仅是成绩卓著的艺术家,而且是学习雷锋的模范人物。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当年,风华正茂的方凤富积极响应,在家里办起“方凤富学习雷锋美术培训班”。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办就办了61年!这么多年来,他把“雷锋班”从家里办到西南很多地方,无偿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业余美术人才。近年来,他又以重庆嘉陵画院北碚区北温泉街道华光社区“方凤富雷锋班”、北碚区澄江小学“方凤富爱心书画学校”和方凤富美术馆“FFF画派先锋学习班”为载体,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创新美术教育教学,继续培养着各个层次的美术人才。虽已到耄耋之年,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做好事,把美术班办下去!”

  几十年来,他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家乡捐资办学,为面临失学的孩子捐款,为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送去医疗费。在国家面临大灾大难时,他总是做着他应做的事情:为抗洪抢险捐款,为汶川大地震捐款,为抗击“非典”捐款,为抗击新冠肺炎捐款捐画,交5000元党费……

  方凤富成功不忘故乡,不忘母校,不忘老师。他多次看望和资助自己读书的小学、中学;他把精心创作的一幅8米长、一幅10米长的两幅巨作分别捐赠给母校西南大学和忠县人民政府;他的恩师苏葆桢去世20多年,他每年都带上学生到坟前扫墓祭祀;恩师李际科去世20年间,他每年数次带上礼品看望师母;多年来,他学雷锋做好事,捐献300多万元、150余幅画作、1000多本画册和书籍,资助母校以及残疾人等群体。

  几十年来,方凤富用自己无声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党员画家的初心使命,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彰显着一个艺术家的仁爱奉献,坚持着在艺术事业上的不懈攀登……

  在采访写作方凤富教授传记的过程中,笔者为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写了一首诗赠送给他:

  刳肝沥血苦亦甜,七十起步创新篇。

  葡萄紫藤放异彩,丹凤振翅上遥天。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文艺副刊
忠州飞出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