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伯华
开栏的话: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走进新时代新征程·感受新忠县新变化”专栏,通过采访不同群体,聚焦城市变化、乡村新貌、产业发展、就医保障等主题,展现新时代新忠县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敬请关注。
9月8日傍晚,家住县城香山湖小区的刘克珍老人,拄着拐杖,信步走到小区附近的香山体育公园。
“这里以前是我们单位的桑园,栽满了桑树,面积有两三百亩,现在都变样喽!”站在公园最高处,84岁的刘婆婆用拐杖指着脚下已经打造成公园的故地,感慨万千。
刘婆婆是原万县地区蚕种场(后改名为“忠县蚕种场”)的退休职工,以前是一名常年进村入户指导农户生产的蚕桑技术员。
“虽然传统的蚕桑业基本消失,但其他农业产业品类更多,发展得更好了。”刘婆婆回忆,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末期,忠县农业除粮食生产外,蚕桑业的种植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在那个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栽桑养蚕,忠县也是蚕桑业大县,规模和产量名列原万县地区各县前茅。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风云变幻,传统蚕桑业发展逐渐走到尽头。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忠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曾经作为“副业”的柑橘产业,已变成忠县农业“一主两辅”中的主打产业、一张驰名中外的产业名片:鲜果产品“忠橙”声名鹊起,饮品“派森百”畅销全国。
“现在走进农村,到处能看到成片的柑橘园,还有各类经济作物,农民在土地上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了。”刘婆婆说,由于自己年龄大了,近几年很难出门,只能通过忠县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报道,了解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她通过报纸、电视、手机等媒体平台,知道忠县不仅有柑橘产业,还有笋竹、李子、茶叶、花椒等产业,全县各地产业各具特色,发展情况相当不错。其中,瑞竹公司竹纤维环保餐具、红高雷“笋干”、忠县“蜂糖李”等成了远近闻名的产品。同时,忠县还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实施“稳粮扩油”工程,粮油产量节节攀升。
“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以前驻村指导过的农户,有些搬进香山湖小区,和我成了邻居。”刘克珍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经济搞活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消灭了“贫困”。农民不仅在土地上解决了“吃得饱”问题,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外出务工、进城做生意等方式实现“吃得好”“住得好”。党和政府还为农民解决交通、就医、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难题,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很多城里人特别羡慕不少农民那种‘城里有套房,乡下有活儿忙’的生活。”刘克珍感慨,“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安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