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凹汉
近日,忠县诗人向建国的诗集《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些散发墨香的文字,是向建国在诗歌路上坚持多年的心血结晶,是他多年耕耘劳作的一份收获,也是他了却自己多年诗歌写作的一个心愿。因为诗歌,我与向建国结识相交多年,有很多诗歌方面的共同话题,且在诗歌写作这条路上一起坚持了多年。
诗歌写作属于原创纯文学,但也是有难度的写作。每一首诗歌的完成,都是自己独立思考下的灵感捕捉与诗意发现,是真正高于生活的艺术创新。可以想象得到,向建国在这条孤独路上付出了太多心血,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因为这本诗集里所有的诗歌,都是关于他生活几十年的忠县故土。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情感非常深厚浓烈,所以我认为他是“故土最忠诚的守护者”。
莎士比亚说:“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永远在故乡。”故乡是每个诗人心灵的根,像脐带一样缠绕,像血脉一样流动。向建国的这本诗集,充满文化的韵味,蕴含历史的沉淀,这是有根的写作。忠县虽然是重庆的一个小县城,但这方土地上有战国时期的巴国将军巴蔓子刎首留城,有三国大将严颜的“我州只有断头将军,而没有投降将军”等可歌可泣的忠义故事。这些精忠报国、正气浩然的情怀,都能隐忍而巧妙地蕴藏在他笔下的忠县乡村。笔力所及之处,都是深情赞美,一直延伸到忠县的每个角落。
他写忠县乡村葡萄园的葡萄:“漏下一地碎光阴/孵化出一湖波光的温暖与晶莹/匍匐的茎,时光的翠色。”落笔轻盈细腻,让时光在葡萄园孕育出一幅优美舒缓的诗意。写忠县㽏井:“我踏着尘埃与喧嚣的路寻觅/古老的岩盐不言不语……㽏井就是作古化石/我也能找出前世的盐卤一滴。”仿佛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古代,一处规模宏大的制盐中坝文化遗址,还有与盐相关的陶器等绵延不断的沧桑历史。作者独具慧眼,写忠县的白云蓝天、阳光雨露、朝霞月夜、春夏秋冬、风雪雷电、阴晴圆缺、守山老人、老井、红高粱、乌杨白酒等。他真的是把忠县大地上的一切都赋予了最美的诗意表达!
《沧浪诗话》里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描言,华声,实义。”情感在诗歌写作中太重要了!常说“借景抒情”,借景是手段,抒情才是本质。可以说任何艺术作品,感人是最重要的特质。感人之浓,血肉丰沛,方能醒人之深。他热爱忠县,仿佛倾尽了一生的情感来表达忠县,所以这些诗歌才充满与忠县相关的存在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情感真挚、强烈、深刻,在每一首诗歌中都能感受出来。
布罗茨基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拈起来似的。”诗歌与其他文本最大区别就是语言要求,说诗歌是一门语言的文学艺术也不过分。
向建国的诗歌语言是有艺术的、有高度的。 《月光隐去时生出了新年》:“那些满是尘埃的诗句/从冬至里款款走来/一年的奔波劳顿/锁在今晚的夜色里/半夜里举起了灯盏/寂静的枝桠,虔诚地/向星空寻找未来/圣洁的雪花,月光隐去时/生出了新年……”写新年的诗歌读过很多,但像他这样写出完美新意的很少。冬至的时节,暗示了时间,在过年之前。“一年的奔波劳顿/锁在今晚的夜色里”,这些都是写实的,仿佛暗示过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开心与不易。“半夜里举起了灯盏/寂静的枝桠,虔诚地/向星空寻找未来/圣洁的雪花,月光隐去时/生出了新年”这几句朴素自然,凝炼委婉,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运用白描、隐喻、象征、通感、联想的高明手法,不着一丝痕迹地在时间与空间中转换、在静与动之间转换、在实与虚之间转换。这一转换,仿佛一幅画面,从沉重转换成轻盈、从清冷转换成温暖、从失落转换成希望。可谓连连出彩,美不胜收。这就是诗意化的高级处理,一门成熟的高级语言艺术。《站在时间的河流》:“黄昏从一座桥上走来/江水的倒影留下由衷的赞美……城市的喧嚣越来越远/夜色温润,令人驻足/一个不断过滤的自我/逆江而上/在水声里打捞满湖星光/世间山水荡漾在我面前/所有心颤的名字/隔江喊话后/会不会踏浪而来?”我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这个社会中,诗人应该坚守自己的清醒与纯粹。这首诗歌的物象由黄昏、桥、江水、城市、夜色、水声、星光等构成。所谓相由心生,这些自然的物象,因为作者的心境变化而发生转变,变成了更高一层的意象。一个不断过滤的自我,过滤的正是城市喧嚣,过滤的也是凡尘俗世与自我心灵可能被污染的一部分。“在水声里打捞满湖星光/世间山水荡漾在我面前/所有心颤的名字/隔江喊话后/会不会踏浪而来?”这是超越诗歌一般文本形式的语言。在水声里打捞满湖星光的同时,也是打捞一份对爱的向往与感动。“当所有心颤的名字/隔江喊话后/会不会踏浪而来?”意象互生,虚实互藏,水乳互融,张弛有度,蕴含着太多对生命的终极感叹。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在这一句中获得情感共鸣。心颤的名字里,是多少与名字相关的渐渐远去的往事。一个个,一幕幕,都在这一次诗意的邂逅中返回,仿佛就在眼前。这就是一首诗歌因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潜移默化后的张力体现。“寓动于静”,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让诗歌的境界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这本诗集的最后一辑是“扶贫路上”。作者确实是一直在驻村扶贫,兢兢业业为父老乡亲办实事、帮助他们富起来。所以,这些诗歌是真实具体的。但他不是纪实性的叙述,同样写得很有诗意,亲切、诚恳而又生动、鲜活,赋予美的意境表达。
这个时代,作为业余诗歌写作者,耐得住孤独、寂寞,保持住一颗纯粹的诗心写作,一直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祝愿向建国以后在生活的故土,继续深挖细研,用守卫者的情怀捕捉到更多诗意的美感与精神食粮。
(作者系忠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