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舟
新闻背景:3月24日,光明日报一则《重庆忠县:教师跟着生源走》的新闻引发关注。新闻讲的是忠县去年开始探索实施“带岗分流”改革,黄金镇中心小学34名教师“带岗分流”,分别调入了县城里的几所小学。目前全县已有162名原农村学校教师“带岗分流”到城区学校。
这场改革源于教育资源的时空错位。城镇化进程加速了教育版图的重构,黄金镇中心小学新生人数从之前的三位数骤降至个位数,东溪镇中心小学学生规模缩水75%,与城区学校班级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让乡村教师陷入“无生可教”的窘境,而城区学校却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忠县的创新在于突破编制藩篱,将教师岗位视为流动资源,通过科学设岗、精准匹配,让162名教师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构建起动态平衡的教育人力市场。
“带岗分流”的制度设计彰显教育治理智慧。与简单撤并学校或强制调动不同,该政策保留教师编制待遇,消除流动后顾之忧;建立学科需求数据库,实现师资精准对接。
这种柔性调整既避免了乡村教育空心化,又缓解了城区教育资源挤兑,形成城乡教育的弹性互动机制。
当乡村教师从空荡的乡村教室走进城区学校的沸腾课堂,这不仅是他们个人职业轨迹的改变,更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注脚。
在人口流动不可逆转的当下,忠县的实践证明:教育资源配置不应是静态的零和博弈,而应是动态的均衡艺术。让教师编制随着学童脚步流动,在城乡间织就一张疏密有度的教育网络,这或许正是破解教育资源困局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