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扣碗做了46年
“张扣碗”经久不衰的秘诀
诚信为“底”,宽厚为“料”,软糯为“心”
  张攀仁精心制作每一个扣碗。

  本报记者 伯华

  3月21日上午10点20分,一辆小轿车缓缓停在野鹤镇“张三仁义食店”门前。

  “张老板,‘老三样’一样一个,打包!”驾驶员未下车,摇下车窗玻璃冲店里喊道。几分钟后,一名年过七旬的老者提着装有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肥肠打包盒的塑料袋,走出店,快步来到车窗前。“已经很耙和了,热透了就可以开整了哦!”老者笑眯眯地叮嘱。

  “晓得晓得,好久没吃你家的扣碗了,想得很,今天专门过来买。”驾驶员笑着驾车驶去。

  这名被称为“张老板”的老者就是忠县大名鼎鼎的“张扣碗”,本名叫张攀仁,今年已78岁。

  在渝东北地区餐饮业中,粉蒸肉系列食品都有“扣碗”的别称。张攀仁做的扣碗味道正宗,价廉物美,服务态度好,深受忠县本地以及周边区县食客喜欢,时间一长,大家只记得那家饭店扣碗的肥厚和美味,反而记不住他的饭店名称,只记得老板姓张,所以把张攀仁和他做的菜统称“张扣碗”。这一称呼,从1979年开始,一叫便是46年,“张扣碗”的故事也成了不少群众美好的回忆。

  又宽又厚的 “张扣碗”

  记者走进饭店后厨,有的师傅正在切肉,有的师傅在把调好佐料的粉蒸肉装碗上笼。案板上堆着已经切好的五花肉,每一片肉足有一厘米的厚度,宽度约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师傅们严格按照张攀仁数十年来定下的标准装碗上笼:“每份粉蒸肉用肉1斤以上、每份粉蒸排骨用肉七两左右……”

  “一碗装这么多肉,才卖20元一个,你不怕亏吗?”经常有群众忍不住提问。

  “那倒不会,有点赚头就行,只要客人吃了不后悔,少赚点钱,我也心安理得。” 张攀仁笑着说,扣碗不仅要分量足,食材用料还要好才行,这样做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客人放心吃,他心里也踏实。

  “张扣碗”的粉蒸肉讲究又宽又厚,张攀仁做人也讲究厚道。从1979年经营“张三仁义食店”以来,他一直坚持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到店售卖农户的蔬菜、家禽、禽蛋等,周边农户深得实惠。  

  “材料买得贵,饭钱收得便宜。”厨师何东权称,张攀仁进货,每个鸡蛋一块五角钱,他主动给两元;180元的货款,他直接给200元。但在食客算账时,180元他就只收150元。他粗略统计,“相比其他餐馆,张老板一年要少收入50余万元。”

  “这么多年,张大哥很照顾我生意,他是个有善心的人!” 野鹤镇楼子村村民周善富每次提到张攀仁都无比感激,他是张攀仁的长期供货者之一。1998年以来,周善富每逢赶集都会到“张三仁义食店”售卖蔬菜、鸡蛋等农产品,而张攀仁均以市场价1.5倍的价格购买。多年来,张攀仁似乎和周边的农户都达成了这种默契:一方把品质最好的食材送来,另一方以高价进行收购。 

  46年来“高进低出”做买卖,虽然明显违背了“市场规律”,让张攀仁没赚到大钱,但张攀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我也是农村人,晓得农民种菜卖菜很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我给他们高价钱,他们也会拿好货给我,那我的顾客就能吃到优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也有了保障。”

  张攀仁坚守46年的商业模式赢得了周边群众和顾客们的认可。几十年来,张三仁义食店天天宾客盈门,有时候甚至出现一席难求的盛况。

  对于没坐到位置的客人,张攀仁通常会装上一盘才出锅的酥肉送给他们:“不好意思,让你们挨饿了,吃点酥肉垫个底吧。”客人们虽然遗憾,但都会开开心心地离开。

  回味悠长的“张扣碗”

  “张扣碗”的碗很有特色,碗口直径是普通扣碗的2倍有余,这意味着每片肉的长度都在15厘米左右。

  “吃一块肉要分几口吃才能吃得完,但肥而不腻,口感很好。”几十年来,来来往往的食客对此津津乐道。尤其是在上世纪中期,群众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年代,“张扣碗”让利于民、让利于客的举动,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美好故事。

  1955年,7岁的张攀仁便跟随开饭馆的爷爷学习制作传统扣碗。

  “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我,开店讲的就是货真价实。”张攀仁回忆,曾经两三次,有人低价出售病死猪肉,被爷爷严厉拒绝。爷爷言传身教,还手把手教他辨别死猪肉、母猪肉、种猪肉,再三叮嘱:“宁愿少赚,也不买伪劣食材!”

  1979年,张攀仁趁着改革的春风开起了自己的饭店,在忠县原赶场乡中街租房经营土扣碗等家常菜,因自己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取名“张三仁义食店”,同时把爷爷“不买伪劣食材”的家训刻入经营骨髓。1996年,因店面扩大,搬迁到忠县野鹤镇赶场坝82号,沿用店名“张三仁义食店”。

  46年来,张攀仁作为张家第三代传承人,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对选料、加工制作、煎炸烹饪等过程进行全面创新,推出30余种不同口味的扣碗,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坚守货真价实的初心。

  其他餐饮店能开十年以上就算不错,而“张扣碗”一开就是46年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扣碗味道的美味,更因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令顾客难以忘怀的记忆。

  “钱包掉了后,当时已经没抱希望了,只是打电话去店里问问,结果张老板把1万多块钱一分不少地还我了。”忠县教育系统一杨姓干部对6年前在张攀仁饭店掉钱包的事记忆犹新。

  “这种事在我店里是常事,一年下来要捡十几个钱包,手机就更多了,我们都一件不差地归还失主。”张攀仁说,开餐馆40多年,遗落在店里的现金、手机、皮包等,累计价值近100万元。

  软糯温润的“张扣碗”

  “我们老板的心就像扣碗一样软糯,真的是个大好人。”在张攀仁饭店工作十余年的服务员张明珍说,城里饭店的服务员工资才每月2000多元,而张攀仁给她们的工资是月薪4200元,厨师月薪6000元,并且从不拖欠。即使疫情期间,生意不景气,张攀仁借钱也不裁员降薪。

  “我们还带薪休假呢!”张明珍说,家中有个大事小情,有时甚至耽搁时间长达七八天,张攀仁都会准假。尽管要多花钱请临时工顶班,但他从不扣钱,工资一分不少照发。

  到现在,张攀仁的餐馆聘请了2名师傅、3名服务员,他们都在店里干了10年以上。

  在野鹤镇,感受到张攀仁那颗软糯心的人比比皆是。

  现年52岁的胡太平就是其中之一。20岁那年,他被土墙砸中后,经常头痛、手痛、脚痛,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父母年迈,他又不能干体力活儿,只好靠捡垃圾为生。

  2004年,胡太平因长期饥饿晕倒在张攀仁店门口。张攀仁当即承诺:“一日三餐免费,吃到你站起来为止!”

  就这样,每天早中晚,胡太平都到张三的餐馆吃饭,烧白、粉蒸肉、炒菜、蒸蛋花等随便选。这样的待遇,胡太平一享就是3年,他从面黄肌瘦的拾荒者,转变为废品收购老板,主动请求不再免单吃饭。如今,胡太平在野鹤场上买了楼房,将父母也接到身边照顾。

  上世纪90年代左右,野鹤镇五保户有50余人,和胡太平一样免费吃饭的群众还有很多:智障青年张元龙免费吃15年,直至去世;五保户沈佩发10年免单……

  面对有人说他傻,做慈善会亏本,张攀仁总是说:“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我的生意也是靠大家支持才走到今天,人不能忘本。”

  记者手记  》》》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这位七旬老者宛如一座沉稳的灯塔,用46年的光阴专注做好每一个扣碗。诚信仁义是他的经营底色,从食材源头把关,从无欺客之举;宽厚悠长是他的处世佐料,无论新客旧友,都能在他的店铺里收获热忱与耐心;软糯则是他做美食的匠心,每一个扣碗都饱含着岁月沉淀的细腻与温情。老人用大半辈子诠释初心,让传统味道不被时间冲淡,不仅留住了食客的胃,更温暖了大家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一个扣碗做了46年~~~诚信为“底”,宽厚为“料”,软糯为“心”
警企联动~~~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社会民生
“张扣碗”经久不衰的秘诀
忠县民警及时拦截18万元现金快递
问:噪音扰民 答:加强监管
问:驾驶证注销 答:及时处理
携手抗结核
遗失启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