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容
新闻背景:近日,忠县15岁初三学生彭新一在街头冷静施救两名车祸伤者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位少年不仅熟练运用心肺复苏、伤情判断等急救技能,更以遮挡围观者镜头、安抚伤者情绪等人性化举动,展现了超越年龄的责任担当。
这场“教科书式救援”的背后,反映出学校应急教育培训的现实价值,也为全社会普及急救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
彭新一的专业表现并非偶然。从拨打急救电话的流程到创伤处理的操作规范,从保护伤者隐私到善后交接的完整闭环,其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对应《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应急救护能力的要求。
彭新一就读的忠县新生初级中学将急救知识纳入日常教学,当突发事故降临时,学生不再是手足无措的旁观者,而是能挺身而出的“第一响应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面对事故现场,彭新一展现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救助能力,更有对生命尊严的维护意识——他以身体遮挡伤者的举动,既避免了二次伤害,也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急救流程的意识,正是应急教育从“技能传授”向“生命教育”升级的具象化体现。
当前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教育部虽已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标准,但在师资配备、课程时长、实践资源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这提醒我们,急救教育需要从“选修课”转向“必修课”,从“零散教学”转向“系统培养”。
期待更多学校将应急教育作为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让每个公民都能成为危急时刻的那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