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伯华
清晨,白石镇打泉村护林员周发昆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在林区巡查。行进途中,周发昆的手机不时发出信息提示音,他驻足点开手机屏幕,一条条火情预警信息正通过县里的智能监控系统向他推送。
“进入夏季高温时段,巡山心里都是悬吊吊的,现在有了这些‘电子哨兵’,哪里冒烟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老周指着山顶的白色监控杆,语气里透着踏实。
在县林业局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107个监控点的实时画面不断切换。突然,系统发出警报声——黄金镇一处山林出现可疑热源。值班员迅速调取三维地图,系统已自动锁定坐标、测算温度,并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该镇应急办以及附近网格员的手机。 “从发现到核实,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指挥中心负责人边说边查看系统推荐的最近水源和救援路线。
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忠县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建成107套森林火情智能监控系统,并打通林业、交通等8个部门数据资源壁垒,归集各类资源要素信息和人员信息3万余条。该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三维地理信息精准定位、热感温度识别等6项重点技术手段,实现自动识别烟火、自动定位、自动传输图像、自动报警等功能,有效解决了森林火灾发现难、核查确认慢、信息传递效率低等难题,初步构建起“三级贯通、多跨协同、实战导向”的森林防灭火工作体系。 “这数字防火系统,如同给全县森林装上了智慧大脑。”他说。
“以前最怕半夜接到火警电话,现在系统24小时盯着,心里踏实多了。”任家镇分管安全工作的副镇长谭逢吉回忆起上个月的一次险情:凌晨1点,监控系统发出警报,显示铁山村附近出现异常高温点。他立即启动联防机制,3名队员5分钟内赶到现场,及时扑灭了村民违规焚烧的秸秆。“现在每个预警都像战斗指令,我们必须分秒必争。”谭逢吉说。
忠县这样的快速响应还得益于一套创新的防火机制。县里将防火责任细化到372个“十户联防体”,绘制了清晰的处置流程图,确保每个预警都能精准推送至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责任人。今年夏天的联合演练中,从火情发现到扑灭,全程仅用了23分钟。“系统是'神经中枢',我们就是‘末梢神经’,必须反应灵敏。” 谭逢吉这样形容。
每天夜幕降临,在忠县城运中心大屏幕上,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平台的数据实时交互,气象、水文等信息不断刷新。
“最忙的时候,我们48小时都没合过眼,就是为了守住全县那一片片森林。”工作人员小张说,如今,全县29个乡镇(街道)实现监控全覆盖,141个基层治理中心纳入统一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