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华平
一个个滚圆的西瓜静静躺在大棚里的绿色藤蔓下,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谭松柏蹲在地里,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西瓜,一边侧耳听音。
盛夏时节,善广乡庄子村的大棚西瓜成熟了。订单不断,村党支部书记谭松柏天天带着村民在棚内选摘西瓜。
同乡的金钟村已在6月中旬卖出今夏第一批大棚西瓜,整整6000公斤,让人眼馋。谭松柏心里并不着急:“咱们善广乡的西瓜都不愁卖!”他黝黑的脸上带着自信。
谭松柏的自信缘何而来?一个西瓜如何推动高山乡镇乡村振兴?近日,记者带着诸多疑问探其“密码”。
党建联盟 抱团发展
在善广乡,谭松柏被称为“大棚西瓜第一人”。2019年底,谭松柏接任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推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选择种植大棚西瓜缘于一次外出考察。2021年初,善广乡政府组织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到永川区考察学习西瓜、蘑菇产业时,谭松柏发现当地地理环境与善广乡相似,便下定决心回来发展大棚西瓜。
说干就干。村集体投入15万元,先建起10个西瓜种植大棚。谭松柏请来永川区技术人员指导,当年西瓜获得丰收,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第二年,庄子村争取上级财政资金50万元,村集体又投入几万元,大棚增至61个。
谭松柏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动全村农户种植西瓜,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销售。看到庄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蹭蹭上升,其他村也坐不住了。
善广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发动全乡8个村(社区)党支部加入“广善源”高山生态西瓜产业党建联盟,将西瓜产业作为全乡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实行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和抱团发展。目前,全乡已建成近150个西瓜大棚,1000多户农户参与西瓜种植,共同创造着山乡“甜蜜生活”。
技术赋能 降本增效
善广乡西瓜以大棚种植为主、露地种植为辅。究竟大棚种植西瓜的技术密码是什么?谭松柏掰起手指头一一道来——
“大棚种植可以调节温度、湿度、光照,避免暴雨、高温、低温等恶劣天气,不仅能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还能控制西瓜生长周期,让上市时间更灵活。”
“西瓜喜旱怕涝,如果地里积水太多,瓜苗就容易腐根。种植管理过程中,合理控制水肥以及预防病虫害尤为重要。”
“同一地块一般不会连续3年种植西瓜,那样会降低产量和品质。”
…………
为了破解西瓜连作难题,谭松柏创新实行“西瓜+蔬菜”轮作模式。利用部分大棚种植西瓜,余下大棚种植二荆条等蔬菜,来年再调换地块种植。
“这样既改善了土壤结构,又实现了一地多用,种出来的西瓜和蔬菜品质都好,村集体经济收入自然也就更多一些。”谭松柏说,他与市内市外几家企业签订了二荆条等蔬菜收购协议,不愁销路。
2024年初,谭松柏又连续几趟到永川区学习西瓜苗嫁接技术,并开始为大棚西瓜种植基地和农户提供嫁接西瓜苗。这样一来,不但西瓜苗成活率高,还降低了种植成本。
品牌驱动 成功“出圈”
2022年7月,忠县在善广乡举行首届西瓜文化节,“广善源”高山生态西瓜正式进入人们视野。游客现场品尝西瓜后,争相购买。
当年,善广乡西瓜还走进重庆主城。很多顾客在超市和重庆俏巴渝餐饮(集团)有限公司的餐桌上品尝到“广善源”高山生态西瓜后,纷纷打听西瓜产地。
“这家企业每年都会提前预订,还帮助其他商家下订单,已成为咱们善广乡高山生态西瓜的‘代言人’和‘代理商’。”谭松柏笑着说,现在是不愁销路愁产量。
谭松柏根据市场反馈和种植经验,用8个字总结了善广乡高山生态西瓜的特点:皮薄、汁多、脆甜、化渣。这得益于善广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
善广乡最高海拔上千米,最低海拔不到200米,森林覆盖率达55%,早晚温差较大,土壤多为沙性,水源无污染,适合多数农作物生长。事实上,这也是该乡因地制宜提出“高山康养文旅、中山特色果蔬、低山优质粮油”产业发展模式后,将西瓜作为全乡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矩阵打造“广善源”品牌的重要考量。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将持续擦亮高山生态西瓜这张绿色名片,着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善广辨识度的特色品牌。”善广乡党委书记陈忠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