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舟
新闻背景:近日,四川遂宁一名公职人员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经历引发热议。孙先生是一名转业消防员,目前在纪检部门工作,单位允许公职人员从事副业后,他选择下班后送外卖,并表示“像打游戏做任务一样快乐”。此举让不少人产生疑问: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究竟是工作太清闲,还是个人精力过于旺盛?
从孙先生的描述来看,他每天下班后送外卖三小时,既能赚取额外收入,又能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甚至将其视为一种乐趣。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值得肯定,但也折射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如果公职人员能够在下班后仍有充沛的精力从事体力劳动,是否意味着其本职工作并未占据太多时间或消耗过多精力?另一方面,公众对公职人员的传统印象是“朝九晚五”“一张报纸一杯茶”,而如今他们却“跨界”从事外卖、代驾等行业,难免让人对其本职工作的饱和度产生疑问。
事实上,公职人员从事副业并非新鲜事,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根据相关规定,公职人员的兼职行为需提前报备,且不得影响本职工作,更不能涉及利益输送或权力寻租。从这些方面看来,孙先生的兼职送外卖的行为,无疑是符合政策要求的。
不少公职岗位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少事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从早累到晚,加班是常态,下班回家后连基本的家务都不想做,就更别说去做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送外卖、开网约车之类的兼职。
当然,一些单位也可能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部分岗位工作强度较低,导致员工有余力从事其他职业。如果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之类的现象普遍存在,或许应当反思公职人员岗位的合理配置与工作效率问题。
公职人员下班送外卖现象是否是“工作清闲”或“精力旺盛”,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不违反纪律,兼职未尝不是一种充实生活的选择。但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这一现象或许也提示了优化岗位配置、提升工作效率的必要性。毕竟,公职人员的首要职责仍是服务公众,而非“副业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