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晶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旨在进一步强化公众对口腔卫生的关注,普及口腔卫生知识,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口腔健康水平。
今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
一、就诊现场:三代人各有“牙烦恼”
9月18日,县人民医院口腔一科候诊区的电子叫号屏,持续刷新着就诊和候诊人员的姓名。
60多岁的何大爷手持医保卡向护士请教如何用手机挂号。他一边张开嘴露出牙龈,一边指着缺牙说:“最近这几年好几颗牙都掉了,现在吃馒头都费劲。医生说牙槽骨有点萎缩,得先检查之后才能知道能不能种牙。”何大爷坦言,他年轻时牙齿状况就不好,但因舍不得花钱而未及时治疗。他说:“那时候觉得拔牙比治牙便宜,坏一颗就拔一颗,结果导致相邻的牙齿松动。”如今刚60岁出头的何大爷已缺大半口牙,硬食、肉类需经特殊处理才能吃下,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不一会儿,电子叫号屏上显示轮到邹先生就诊。只见他捂着红肿的脸冲进诊室,告诉医生:“早上刷牙满口血丝,最近还感觉牙齿松动。”经检查,其牙周袋深度达5毫米,确诊为中度牙周炎。面对诊断结果,邹先生懊悔不已:“我刷牙总是‘速战速决’,也没定期洗牙,几年前就偶尔出血,总觉得忍忍就好,没想到拖成这样。”邹先生今年32岁,他的话道出不少中青年群体对口腔健康认识的不足。
另一边,李女士带着6岁儿子等候就诊。孩子因牙痛夜间哭闹。“以前觉得乳牙迟早要换,蛀了也没事,没想到孩子疼得睡不着。” 李女士说,“孩子从小就爱喝饮料、吃糖果,我和家人此前也没有重视孩子的口腔护理。”
二、数据透视:儿童龋患率下降但问题仍存
县疾控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全县最新口腔健康数据显示,儿童龋患率为22.80%,较上一学年的26.59%下降3.79个百分点。“这说明儿童口腔防治工作初显成效,但口腔疾病仍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且从数据和临床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痛点差异明显。”这名负责人说。
县人民医院口腔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义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儿童群体因频繁摄入糕点、糖果、果汁等甜食,易滋生细菌导致蛀牙,且不少孩子未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牙齿清洁不到位、刷牙时间不足,牙缝等关键区域被忽略;中青年则因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吸烟、口腔健康意识薄弱等,导致牙周炎患病率较高,这类患者往往等到牙齿松动才就诊,此时牙齿损伤多已不可逆;老年人则因长期口腔问题积累,缺牙、牙槽骨萎缩等问题突出,影响咀嚼功能与营养吸收。
三、专家警示:口腔问题是“全身性疾病放大器”
“很多人觉得牙齿问题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实则是在透支全身健康!”周义强调,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直接关联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安全,对孕妇与胎儿也存在潜在风险,堪称“全身性疾病放大器”。
周义进一步解释,牙齿的核心功能是咀嚼,充分咀嚼能减轻胃肠负担、刺激唾液分泌,促进消化。若因牙齿缺失或疼痛导致咀嚼功能下降,会加大消化系统压力,长期如此会影响营养吸收与身体整体健康。
39岁的陶女士便是典型案例——她因牙龈反复出血、肿胀就诊,右下第二磨牙因龋坏发展为根尖周炎,需进行根管治疗与牙冠修复。“我以前刷牙都是应付一下,现在不仅自己要科学刷牙,还要让孩子懂得护牙,以免他走上我的老路。”陶女士说。
四、健康指南:做好“日常+定期”双防护
针对不同群体口腔健康需求,周义结合全国爱牙日主题,提出多维度口腔健康管理建议:
日常清洁要有效:每天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使用含氟牙膏;每日至少1次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邻面,可搭配冲牙器辅助。
饮食习惯需调整:控制糖的摄入频率与总量,减少碳酸饮料;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助力牙齿自洁。
定期检查别忽视:每半年至1年进行1次全面口腔检查与洁治(洗牙),早发现、早控制牙菌斑与牙结石。
问题应对要及时:出现蛀牙、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立即就医,缺牙后及时修复,避免牙列不稳。
特殊人群重防护:孕妇孕前需做口腔检查,孕期加强口腔卫生;家长帮助婴幼儿清洁口腔,戒除吮指等不良习惯;糖尿病患者需重点关注牙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