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位于官坝镇四友村的顺康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只有两名工人在裁布。
这家工厂自去年底搬回官坝后,已有一批成品伞按时按质交付给杭州的客户。
工厂有80余名工人,主要分布在官坝、三汇、石黄等乡镇的部分村(社区),他们农忙季节是农民,农闲季节是工人。
游子把工厂搬回家
陈子果,这个年近50岁的四友村村民是顺康伞业负责人,曾在杭州从事伞业制造数十年。去年,他毅然把工厂从杭州搬回四友村。
“终于圆了我的回家梦。”陈子果坦言,父母年岁已高,加之沿海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让他最终作出回乡发展的决定。
去年10月,陈子果要将工厂搬回四友村的消息在官坝镇传开,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人协助他落实场地和办理相关手续。
四友村村委会为给企业落实生产场地,主动腾出办公场所,第一年免租金,用作工厂生产车间。
就这样,从决定迁回到落户四友村,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陈子果就办好了相关证照,满足生产所需的基本设备也安装调试到位。
分散加工模式受欢迎
一切准备就绪,就该招募工人了。
陈子果采用沿海在外分散加工的模式,把生产的主要工序分散出去,将机器放在工人家中,让工人独自在家里生产。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干部的大力支持,这样不仅能增加当地村民的务工收入,也不影响农业生产。
官坝镇镇村干部利用微信工作群等广泛发布招工信息。在当地,不少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村民留守在家,他们曾在沿海等地务工,甚至有过制衣、制鞋等工作经验。陈子果采用的用工模式迎合了这部分人的需求,他们拥有的机器操作技术可以直接被利用起来。
不到1个月时间,官坝镇及附近乡镇有近100人前来报名。这大大超乎陈子果的想象,他择优录取80多人,年龄大的60多岁,小的30多岁。
陈子果先集中培训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再把机器分散送到招募的村民家中。去年年底,顺康伞业开始生产。
工人和老板实现双赢
“没想到回村里还能干回老本行,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很满足。”四友村村民张晓莉耕种了1亩多田地,闲时就为顺康伞业加工,每个月的工资能存下不少。
张晓莉的家离顺康伞业有近1公里路程,家里有两位老人年过七旬,孩子在官坝场上学。为了照顾家庭,她前年春节回家后就没再外出务工,丈夫在外务工收入成了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
现在,她农忙时干农活儿,农闲时做工人,不仅生活充实起来,也为家庭增添了一份收入。
顺康伞业的工人不但有村里的村民,还有场上居民。在官坝场上的个体工商户和居民,有近10人加入顺康伞业的生产队伍。
谢远琼在官坝场上开了一家店,机器就放在店里。没客人时,她就制作伞,有顾客时就张罗生意。一个月能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
分散加工,大家都有两重身份,有的是农民也是工人,有的是个体工商户也是工人……顺康伞业也节省了生产场地和一笔水电、管理等费用。陈子果说,这可让企业每年节约生产成本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