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8时,白公街道马岭村六组一幢砖瓦房内,万友兰在为轮椅上的丈夫邓勇刚洗脸。随后,她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递到丈夫手上,嘱咐他趁热吃下。
“坐一会儿吧,不要太累了。”万友兰准备下地干活时,邓勇刚心疼地说。可万友兰说自己不累——17年了,她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
邓勇刚吃完面条,凝视着一直陪伴着自己的爱人。“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我!”邓勇刚眼眶渐渐湿润了。
丈夫外出务工遭遇横祸
邓勇刚今年47岁,妻子万友兰比他小5岁。1998年8月,家住白石镇万板村的万友兰与邓勇刚相识。邓勇刚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加上特别勤劳,很快就赢得万友兰的芳心。
没多久,万友兰便与邓勇刚结婚了。有一年春节后,邓勇刚跟着村里几名年轻人到山西一家小煤窑务工。
一别就是1年多,万友兰每天都在等待着丈夫回家的好消息。可万友兰怎么也没有想到,2002年5月31日早上,邓勇刚和另外几名老乡在矿井采煤时不幸被一块煤矸石砸中,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下半身瘫痪,从此再也无法站立。而另一名老乡,则在事故中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第三天,听说与邓勇刚一道外出的同村青年在采煤时死亡,万友兰立刻跑到死者家属家打探情况。“你丈夫还活着,但伤得很重。”听到对方这么一说,万友兰顿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恨不得马上见到邓勇刚。
万友兰从邻居家里借了300元路费,计划赴山西看望日思夜想的丈夫。次日一早,万友兰步行1个多小时才到巴营,然后坐客车、轮船、火车辗转到了山西,终于在3天后出现在山西省介休市(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一家医院的病房门口。
此时的邓勇刚躺在病床上,没有了上门牙,不仅说不出话来,而且吃不下任何东西。由于他内伤较重,每天深夜都疼得睡不着觉。
“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你一定要坚强起来。”医生悄悄告诉万友兰。看着丈夫备受煎熬,万友兰一个人躲在没人的地方,不知哭过多少次。
她17年来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在医院住院治疗不到半个月,由于小煤窑主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万友兰只好带着丈夫邓勇刚出院回到忠县。
刚开始,由于万友兰没有护理经验,回家不到10天,邓勇刚因睡硬板床长了褥疮。万友兰将丈夫送到县中医医院住院3天。为节省开支,万友兰带着丈夫再次出院回家,自己买回手术刀、纱布、消毒水等,为丈夫割掉腐肉,然后包扎。经过精心护理,丈夫的褥疮终于在4个月后消失了。
从山西医院出院那一天起,万友兰每天都要为丈夫洗一次肠。很多人觉得很难坚持下来的事情,万友兰却认为很平常。用“大便球”装着温水灌进邓勇刚体内后排出,每次需要将近一个小时。多数时候,大便会不受控制地撒到床上,万友兰从没嫌脏,总是及时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不想拖累你,我们离婚吧!”2002年10月的一天,邓勇刚想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向妻子提出离婚。万友兰没想到,邓勇刚这么不理解、不相信自己,她哭了整整一夜。“谁都可以误解我,你邓勇刚怎么可以呢?我的真心你感受不到吗?”万友兰这样质问邓勇刚。
从那以后,邓勇刚或许是读懂了万友兰的心,再也没有提过这样的话题。他们和所有夫妻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
万友兰每天给丈夫按摩、擦身、送饭……从未有过半点怨言。每天晚上,万友兰都要数次起床,为丈夫翻身。17年来,邓勇刚再也没有长过褥疮。而这17年来,万友兰也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邓勇刚无法站立,万友兰每天都要将他从床上抱到轮椅上。上厕所时,也要抱着他去。这些年,万友兰练就了一身力气,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邓勇刚带在身边,从未分开过一天。
“我们不能拖累政府和社会”
邓勇刚和万友兰育有一儿一女。这些年来,万友兰不仅要照顾好瘫痪的丈夫,还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
2014年,村委会将邓勇刚家识别为建卡贫困户。之后,邓勇刚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较高比例的报销,两个孩子上学享受到了费用减免等政策。县信访办送去洗衣机,白公街道办事处送去了防压床、健身器材和轮椅,村委会还为万友兰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
“大家都这么帮我,我不能拖累大家。”万友兰说。2014年,她开始尝试喂养土鸡。第一年出栏土鸡100多只,第二年200多只,第三年300多只,实现收入近7万元,顺利脱贫。
除了喂养土鸡,万友兰还将村里的撂荒地利用起来,种了5亩蔬菜,有生姜、海椒、白菜、红苕等农作物。水稻、玉米、红苕不用卖,直接用作鸡和猪的饲料,其他蔬菜就用三轮车运送到附近市场去卖。今年5月,白公街道办事处免费送来400个菌包,万友兰家又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今年,万友兰靠卖土鸡、蔬菜、食用菌等,年收入可望实现6万元。
看到妻子这样辛苦,邓勇刚也想尽量减轻她的负担。今年6月,邓勇刚得知县残联面向全县残疾人举办蜀绣培训班时,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7月中旬,培训班在县残联开班,他是全班唯一的男学员。
县残联虽然提供食宿,但邓勇刚每天需要洗肠,只能回家住。培训的15天里,万友兰天天接送他,来回需要3个多小时,夫妻俩顶着烈日坚持了下来。培训结束后,邓勇刚熟练掌握了6种基本针法,绣出的梅、竹、兰、菊形神兼备,深受培训老师称赞。
“他每天在家里绣,一个月收入1000元不成问题。”万友兰对邓勇刚学会的这门手艺非常满意。
“我嫁到这里20多年,从来没有看见他们夫妻俩争吵过。像万友兰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48岁的邻居韩继芬说,附近十里八乡只要认识万友兰的人,没有谁不被她的故事所感动。
“在我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没分开过一天。这些年来,我母亲就是我父亲的手和脚,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了。”万友兰的儿子说。
不离不弃照顾丈夫17年,村民们都夸万友兰是个好妻子。万友兰总是笑着说:“照顾丈夫是我应该做的,我不觉得有多累。有他在,这个家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