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森 李俊涛
“这个柑橘水分足,果肉嫩,口感特别好,我得带些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11月8日下午,在新生街道香水社区奇博胜生态农业柑橘基地,市民黄女士一边采摘一边称赞。
听到游客如此赞许,站在不远处的该基地负责人张宗石脸上笑开了花。
张宗石今年58岁,是新生街道香水社区人,1981年参军入伍。退伍后,张宗石回到家乡,先后从事过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工作。
早年,新生街道香水社区在国家退耕还林号召下,栽植大量柑橘树苗,但由于柑橘品种不佳,管理成本高,当地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成片的柑橘树无人管理。
2017年,张宗石一个朋友准备发展农业,看中了香水社区的柑橘树,计划将其流转过来发展,合伙经营。那时张宗石和妻子田桂珍在县城开了一家汽车美容中心,考虑到年龄渐大,便萌生了回到家乡搞农业的想法。
张宗石回乡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当年3月,张宗石在香水社区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揽下460亩柑橘基地。
“农业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行业,也不懂技术,容易栽跟头。”军人出生的张宗石,用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坚持了下来。
土地流转费、品种嫁接费用、人工工资、肥料、农药……不到半年,张宗石和朋友分别投入30万元。
让张宗石没想到的是,半年后,一起合伙的朋友决定撤离了。
“他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发展农业前期投入太大,前面几年根本看不到回报,并且受市场波动和天气影响,一切都是未知的。”张宗石说。
“现在撤退吧,投入的30多万元就会打水漂,继续经营吧,又不知道何时才能有回报。”此时的张宗石进退两难。
“既然踏进农业这个门了,那就要坚持到底,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面对。”田桂珍的一番话,让张宗石更加坚定了。
“没有技术,那就去学。”张宗石说,自从决定要发展柑橘产业,他就经常到农业部门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常常和柑橘业主一起到外地考察学习,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技术培训。通过实地学、书本教、网上看,张宗石相继解决了嫁接、修枝、除虫等技术难题。
去年,张宗石将原来的柑橘嫁接为爱媛38和大雅两个品种。
为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今年4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忠县支行和重庆市农业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下乡支农,为农业企业提供贷款,张宗石顺利申请到30万元的助农贷。 这笔贷款,为他扩大规模、做好经营提供了方便。
去年,县农业农村委安排项目资金,为张宗石的柑橘园修建了产业便道和蓄水池。
今年,张宗石的部分果树挂果投产,预计产量3万公斤,产值20万元左右。明年果树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30万元。通过多年的努力,张宗石探索出一条依托柑橘产业的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