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华平
新拓宽的水泥路通村达组,郁郁葱葱的柑橘树长势正旺,以前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新上马的产业项目火热推进……
早春三月,斜风细雨中,记者走进金鸡镇傅坝村,循着已故扶贫干部杨骅的足迹,探寻脱贫后的新变化。
杨骅生前是原县安监局干部,曾担任傅坝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2018年8月21日,杨骅因突发疾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人生永远定格在48岁。2021年2月25日,杨骅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实至名归,这是对杨骅同志最大的安慰,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激励。”傅坝村党支部书记张圣动情地说,“杨骅生前牵挂的几件事,如今全都落实了。”
公路通组 便道入户
杨骅生前一直思索着如何将傅坝村从贫困的泥潭中拉出来。他决定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拓宽现有村道,争取资金硬化泥结石路。
“至2020年,已完成拓宽改造公路8.3公里,新建村级公路2.3公里,新修生产便道0.7公里,全村实现‘公路通组、便道入户’目标。”傅坝村现任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董世军说。
杨骅去世后,作为同事的董世军接过杨骅手中的扶贫接力棒,主动请缨到傅坝村,“我要把杨骅没做完的事情做到底。”
重任千钧惟担当。董世军带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一道,争取项目、资金,蹲守现场,硬是让傅坝村的道路由窄变宽、由“软”变“硬”、由短变长。2020年上半年,连接傅坝村和黄龙社区的双富桥整治完工,群众出村进镇更加方便了。
产业渐旺 多元发展
到傅坝村后,杨骅看到村里原有柑橘园基础较好,打算扩大柑橘种植规模,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这也是我接任后工作的主要方向。”董世军说,发展产业是增加群众收入的关键,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法宝。
2019年,傅坝村柑橘园区物联网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在实施中按照“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依靠重庆鸿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脐橙、沃柑和红心蜜柚1000亩。
如今,这些果树已全部挂果投产。当地群众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以就近就业。20多名常年在柑橘园里务工的群众,年均收入超过1万元。
随着高粱、辣椒、白芷等产业的发展,傅坝村建起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
2020年下半年,30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和年出栏5万头生猪育肥场项目在傅坝村启动,(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600亩果园扩建项目随之落地实施。
帮扶到户 稳定脱贫
杨骅初到傅坝村时,入户走访得知,三组张启斌因在浙江务工时摔伤双手,已花光家中积蓄,大女儿刚考上大学、小女儿小学升初中,急需1万多元学费。
“找亲戚借了一部分,最后是杨书记找企业捐款、自己又掏一部分才帮我们凑齐学费,他还帮着申请贫困大学生相关补助。”聊起杨骅,张启斌的妻子郑京淑热泪盈眶。
杨骅成为张启斌家帮扶责任人后,为他家制定了脱贫措施。杨骅心里最清楚,只有帮助张启斌家早日脱贫,才能保证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董世军接替杨骅帮扶张启斌家后,送去鸡苗帮助发展产业。村里还安排郑京淑在公益性岗位上班,每月补助1120元。张启斌伤愈后,继续外出务工。2020年,张启斌家总收入5万多元,仅土鸡出售就近4000元。
像张启斌家一样,到2020年底,傅坝村剩余贫困户3户8人全部如期脱贫。
近年来,在扶贫驻村工作队努力下,傅坝村实现自来水全覆盖,50多户贫困群众危旧住房得到整治提升和排危改造,并全部改建或新建了卫生厕所,群众发展到户产业的积极性高涨。
值得一提的是,杨骅牵挂的刘兴国老人也搬离危旧房住进新房。老两口逢人就夸扶贫干部好、党的政策好。
“杨骅同志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他生前惦记的事,我们全都落到了实处。”董世军感慨地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傅坝村焕发新颜,正迎着阳光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