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青春
近日,记者在磨子土家族乡白河村羊肚菌基地看到,一排排黑色的羊肚菌长势喜人。大棚内,村民们有的在清沟,有的在锄草,大伙有序地忙碌着。
“种植羊肚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白河村党支部书记罗宣芳说,羊肚菌是一种低温菌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都很高,想要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就必须精细化管理。
“2018年4月以前,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罗宣芳介绍,为破除“空壳村”困境,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利用宅基地复垦土地6亩种植沙田柚。但沙田柚投产周期长,从种植到挂果一般需要4年时间。
为尽快把村集体经济搞起来,2019年5月,白河村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干部一道,前往云阳县三峡云海药业考察羊肚菌产业,并与对方签订回购协议。回到白河村后,村里迅速流转13亩土地发展羊肚菌。为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村里采取羊肚菌套种大球盖菇、蔬菜的方式,实现多重经济效益。
“去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6万元。”罗宣芳说。羊肚菌一般每年春节前后收获,去年,白河村羊肚菌产量225公斤,实现收入2.5万元;大球盖菇产量1000公斤,实现收入2.3万元;茄子、辣椒等蔬菜实现收入1.2万元。
“今年,羊肚菌等种植已实现收入2万多元,随着产量提高,收入将稳步增加。”对于目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罗宣芳信心满满。
“我在基地务工半年,实现收入9600元。”二组脱贫户白秀兰说,她去年6月开始到羊肚菌基地务工,每天收入60元。每年固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加上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不到半年,白秀兰就增收近万元,她对这个村集体产业很满意。
在白河村,像白秀兰一样,农民变工人、土地增效益的村民有6人,随着集体产业的做大做强,他们的收益也随之增加。
在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下,村民杨术芬投入100万元,流转土地38亩,建设羊肚菌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村民杨成文投入60多万元,正建设生猪养殖场,目前已买回30多头母猪进圈。村民白海锋投入30万元,流转土地30亩,已建成杨梅种植基地,2022年即可投产……村集体产业的成功发展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追逐、效仿,各项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在白河村发展起来,人们期待的产业富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