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中心
忠县,有文物佐证的历史五六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300多年,建县建制2200多年,以“忠”命名1380多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忠”誉天下。
县城北郊㽏井中坝遗址,20世纪末出土的大量陶器等文物,号称“地下不断代二十四史”,证实新石器时代忠县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在㽏井河两岸掘井取卤熬盐,延绵五六千年,考古界确认是世界最古老的制盐场,学界认为是忠县文明的起源。
由此可见,忠县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走在前列,甚或领先。夏商属巴地,周朝属巴国。“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灭巴国后,立巴郡。”《忠县志》大事记开篇记录这一事件,应该是说忠县时属巴郡。由此,开启了忠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通江达海,继而盐兴人旺,得到朝廷高度重视,西汉初年(一说秦朝)就置县建制,叫了临江县。随后又置临江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又将这里设置为临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名忠州。明洪武中,并临江县入忠州,州县合一,统称忠州。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忠州为忠县至今。
县以“忠”名,华夏独领。迄今1380多年,始“忠”不渝。追溯得“忠”缘由,清代《忠州志》载: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褒扬该地人“地边巴徼,意怀忠信”,赐改临州为忠州,盖因州人巴蔓子、严颜故。就是说,以“忠”赐名,主要是这里出了巴蔓子、严颜这两个人的缘故。
巴蔓子,今忠县人,周朝时期巴国将军,驻守今忠县一带。时逢巴国内乱,巴王向楚国借兵平乱,许诺用三城为谢。乱平,楚使前来索城。巴蔓子权衡,给城,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对不起国家和人民,是为不忠。不给城,有违巴王诺言,是为不信,甚至可能引起楚国报复宣战,生灵涂炭。两难之下,巴蔓子决定牺牲自己,践行忠信。遂对楚使说,城不可得也,以我之头往谢。毅然拔剑自刎。楚使携其头回禀楚王,楚王叹曰:如果我有这样的臣子,还要城做什么?感佩之至,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也以上卿之礼葬其身。《华阳国志》为之立传。
严颜,今忠县人,东汉末年将军,巴郡太守,驻守江州(今重庆)。刘备进川,攻打江州,张飞久攻不下,后用计捉住了严颜。张飞喝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凛然回答:“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发怒,命左右将严颜牵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道:“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张飞被严颜的大义凛然震撼、敬佩,亲释其缚,请为宾客。《三国志》褒誉,唐太宗追封为忠州刺史,《三国演义》说“张飞义释严颜”,实则为严颜义撼张飞!
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两全,功德盖世!严颜宁死不降,义撼张飞!两位忠县先辈的壮举,把这一方人的忠信、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世人,获得一代明君李世民赐名忠州,倾心褒扬,至高奖赏!
从此,“忠”,冠名这方山水,忠州、忠县。“忠”,教化这方人民,忠诚、忠孝。“忠”,传扬这方美德,忠信、忠义。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忠”的历练,涌现了白居易等“唐代四贤”、浴血皇华岛的马堃、万里勤王的秦良玉等忠臣忠勇之士,孕育出大批保家卫国将士、忠孝道德模范,谱写出一曲曲浑润的“忠文化”之歌。
(作者系忠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