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史事件

  (上接9月15日第二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07-1949.12)

  6.忠县后乡人民武装起义

  1929年12月1日,忠县后乡人民武装正式起义。

  1929年9月初,县委将西区督练武装组建为“冬防游击队”。刘湘遂密令郑瀛州旅,对拔山冬防游击队进行围剿。县委决定成立起义指挥部,由陈云庵任总指挥,沈仲元、吴复仇任副总指挥,领导冬防游击队和驻军四团起义。忠县后乡人民武装起义,受到驻军五团围剿,12月2日凌晨在苏家场附近的观音桥接火激战,由于四团未能按计划接应,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后乡人民武装起义失败后,使后七乡全部党组织和党员暴露,忠县再次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此,县委派金泣儒和金焕若向省委汇报了忠县起义失败的情况。根据省委指示,县委除将部分党员隐蔽在乡间从事秘密活动外,其余党员全部转移到开江、梁山(梁平)一带,继续开展地下活动。

  7.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忠县

  1930年4月7日,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丰都、涪陵交界的铜矿山鸡屎尖成立,决定开辟涪陵、武隆、丰都、忠县、石柱、彭水等边界地区革命根据地。到7月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先后在涪陵、武隆、丰都等30多个乡镇发展群众建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很快就发展到1000余人。7月下旬,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在石柱鱼池坝遭到当地反动势力围剿,部队伤亡较大。突围后,省委指示,在王岳森、梁戈、周晓冬、陈静、邓震东、赵启明的率领下,80多人经茶店来到忠县蒲家场。根据省委派出的党代表苟良歌传达的省委指示精神,第二路红军游击队解散,一部分发给路费回家,一部分转移到第三路红军游击队。

  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在忠县蒲家地区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留下的革命影响是深远的。在四十年代后期,蒲家地区的革命斗争再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8.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在忠县成立并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7月29日,梁山虎城、龙沙、太平和达县南岳共4支农民武装共1300余人到达忠县黄钦坝,宣告成立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东征武汉。

  7月30日下午,队伍出发开至花桥,驻扎3天,开会研究敌我形势,确定行军路线,决定从石宝寨渡过长江。8月3日,第三路红军游击队从花桥寺出发,到达九亭黄岭垭,遭遇几百民团的阻击。总指挥部急令李云程带领一大队一中队攻打前哨,仅10多分钟就吓跑了前来阻击的敌人。8月5日,第三路红军游击队到达石宝寨,县委书记吴逸僧及时组织渡船,并与谭蜀贫、邓震东一道,将1000余人的部队顺利渡过长江。到西界沱后,接纳平民革命军参加第三路红军游击队,增补秦伯卿为副总指挥。部队驻营石柱西乐坪一带休整。9日凌晨,与陈兰亭部张晓平团和地方团防激战,15日战斗失利,遭受重大损失,饶衡峰阵亡,李光华、李次华、饶绘峰被俘,前委牛大鸣、覃文、蔡奎、王炎离、李维等撤离,副总指挥秦伯卿留在忠县、石柱一带,继续坚持战斗。至此,第三路红军游击队失去指挥,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被迫撤退,解散部队。

  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在忠县及下川东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下川东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征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但通过系列武装斗争的开展,积累了斗争经验,锻炼了干部和群众,打出了四川红军游击队的旗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文艺副刊
努力交出法治忠县建设高分报表
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提高
奔赴军营 献身国防
持续做好秀水河生态保护工作
忠县开展“学习强国”知识竞赛预赛
忠县举办教育均衡发展新闻发布活动
忠州街道灯树社区民房发生火灾 中铁十八局渝万项目部及时伸援手
开展“马路办公”让工作提质提速
党史事件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