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邦楠
岁月悠悠,儿时至今已过大半个世纪,但我十分怀念那时左邻右舍在一起的生活。
小时候,我家住在村里一个叫红嘴梁的地方。院子里一共三户人家,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圈子里,有着相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环境。那时,邻里间彼此信任,相互依存,和睦友好,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只要哪家有稀罕的东西,都想着和邻居们一起分享。印象最深的是,谁家杀了过年猪,当天就将炖好的肉给邻居端上一大碗:哪家熬了红苕糖,也不忘给另两家送上一碗,让他们也尝尝……至于相互送新鲜的瓜果蔬菜,那更是家常便饭。
记得那时的房屋都是木架结构的瓦房,没现在的房子高,也不那么漂亮,进出不需换鞋。因此,左邻右舍可以随便串门。遇上下雨天,很少出门干活,于是三家人便聚在一起,男人在自己家门口编织背篼、撮箕等;妇女们则围坐在一块做针线活,聊家常;小孩们就在院子里玩游戏、嬉戏打闹。往往快到中午时分,就会有人提议“打平火”。所谓“打平火”,就是打伙聚餐,由每家出粮出菜,多少不等,在一起煮好后共进午餐。那个时候,刚解放没几年,家家生活都不富有。虽然“打平火”吃的饭菜都比较简单,但大家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谈笑风生,充满欢乐与和谐。大家无话不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有时“打平火”也会丰盛一些,像冬天遇上杀了年猪,“打平火”就会加点猪肉。那个年代猪肉特稀有,能够吃上一次肉,感觉就像过年一样。有时“打平火”也十分简单,就是在收获红苕的季节里,煮一大锅红苕,从坛子里抓点酸咸菜就着吃,也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记得我在村里上小学时,学校很少有家长买得起小皮球给孩子玩,多数学生都是将柑子晒蔫后当球打。看到邻居家柑子树上的柑子,我也试探着求他们给摘一个当球玩,邻居居然同意了,并马上用木钩钩了一个送给我,让我高兴不已。因为从那天以后,我在学校也可以玩“球”了,再也不用尴尬地站在操场外,无助地望着其他同学快乐地玩“球”。
到农忙时节,虽然各家都是各忙各的农活,但很多时候也会相互帮助。如果哪家遇到特殊情况,另外两家也会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记得那时我们家人口多,耕种面积多,一到收割季节,收割起来很慢,而另外两家人口少,收割快,于是他们就会来帮助我家突击一两天。像这样邻居们常常帮助我家突击农活的事还不少。
儿时邻里之间的故事很多,现在想起来,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让人留恋。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人在乡村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一种可贵的精神。我们作为农村人的后代,多么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系忠县官坝中学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