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喊你减肥了,快来甩掉“肥嘎嘎”
  市民在忠县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咨询如何科学减重。

  忠县长跑协会会员进行跑步锻炼。

  市民在忠县图书馆查阅体重管理类书籍。

  本报记者 袁明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调查显示,我县居民超重肥胖率为46.82%,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外貌与自信心,更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朝气蓬勃的你、孕育生命的你、乘风破浪的你、颐享天年的你,咱都不能被脂肪拖了后腿……今天,跟着记者一起探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甩掉“肥嘎嘎”吧!

  1.肥胖从哪里来?

  主要原因一:麻辣咸甜油的“重口味”

  “老板,多加点辣椒,花椒也多放!”3月14日清晨,县城滨江路一家小面馆里,43岁的网约车司机张勇叮嘱面馆老板道。不一会儿,他面前就端来了一碗红油滚滚的麻辣小面。对于张勇和许多忠县人来说,这样一碗麻辣鲜香的小面是一天的开始,也是他们饮食习惯的缩影。

  忠县四面环山,气候湿热,再加上特有的水文环境,导致生活环境湿气重。所以,忠县人经常吃辣椒、花椒来驱寒除湿。长此以往,忠县人的饮食习惯慢慢变成以麻辣为主,菜普遍重辣、重盐、重油。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面馆,还是宴请宾客的饭店酒楼,麻辣鲜香的味道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重口味”饮食习惯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由于麻辣食物通常含有较高的热量和脂肪,过量食用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剩,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我们忠县人,就爱这个味道。清淡的吃着没意思,还是麻辣的过瘾。”张勇一边大口吃面,一边对记者说。张勇每天早上一般是吃一碗麻辣小面,午餐和晚餐则经常是火锅、烧烤、麻辣烫或以麻辣为主的家常菜。由于工作性质,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再加上喜欢喝饮料,体重逐年增加。如今,身高1.7米的他,体重已超过90公斤。

  “我以前没觉得胖有什么问题,直到去年体检,医生说我得了脂肪肝,还有高血压。”张勇无奈地说,“医生让我减肥,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但这么多年习惯了,一时半会儿真改不过来。”

  今年40岁的刘芳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也是“重口味”饮食者。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爱吃甜食和油炸食品。

  “以前觉得胖点没关系,只要身体没毛病就行。”刘芳说,去年的一次体检让她彻底改变了想法。“体检结果显示,我的血糖和血脂都超标了,医生说我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控制饮食和体重,很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刘芳说,为了健康,她开始尝试改变饮食习惯,减少油、糖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

  “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和相关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忠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罗志立介绍,近年来,忠县肥胖人群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中青年群体。肥胖不仅影响外貌,还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于糖尿病。不少肥胖患者患有脂肪肝、胆囊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尤其是儿童肥胖,会导致身高受限、性发育不良、性早熟、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主要原因二:熬夜、暴饮暴食的不良生活习惯

  3月13日深夜12点,27岁的广告策划师刘婷躺在床上,拿着手机追剧。一旁的床头柜上,摆着奶茶、薯片、蛋糕、瓜子等零食,这是她熬夜追剧的“能量补给”。“最近上架了好几部新剧,都是我爱看的。”刘婷说,由于白天要工作和照顾家人,只能晚上“加班”看剧。

  这样的生活状态,刘婷已持续两年。短短两年时间,她的体重从50公斤飙升到61公斤。“好多以前的衣服都穿不上了,我知道自己胖了,但懒得运动,也没决心改掉熬夜的毛病。”刘婷说。

  张晓东,26岁,是一名网络科技公司的程序员。由于工作繁忙,他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赶项目。因此,他养成了喝咖啡、吃宵夜的习惯。

  “每次加完班后总觉得肚子空空的,不吃点东西睡不着。”张晓东苦笑着说。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的体重在半年内增加了不少,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血脂和血糖水平均超标,医生提醒他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患上糖尿病。

  “熬夜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而暴饮暴食则会直接导致热量摄入过多,两者叠加,肥胖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近年来,我接诊的因为肥胖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日趋年轻化。”忠县白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中医师赵应刚介绍。

  赵应刚解释,熬夜会让人更容易感到饥饿,尤其是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渴望会更强烈。很多人熬夜时会不自觉地吃零食,这些零食普遍热量高、 营养低,长期摄入必然导致体重增加。

  2.怎样科学减肥?

  医生:减肥用对方法事半功倍

  如何科学判断是否肥胖?两个指标要关注:一是体质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例如,身高 1.7米的人,体重超过81公斤即为肥胖。根据BMI指数,还将肥胖细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二是腰围指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为腹型肥胖或中心型肥胖,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忠县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侯柱相介绍,忠县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自2018年开始接诊肥胖患者以来,已接诊患者近1万人次。体重管理其实很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脂肪分布、基础代谢情况制定个性化科学减重方案,将患者饮食、锻炼等行为生活方式调整到健康状态。

  侯柱相表示,减肥的核心在于控制总热量摄入,并非一味地节食。这需要强化科学指导,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调整和适量的运动来实现。他建议,市民在日常饮食中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尤其是晚餐中的高热量食物。可以选择低热量食物替代高热量食物,例如用清蒸鱼替代红烧肉,用蔬菜沙拉替代油炸食品。

  针对高盐饮食,侯柱相建议,可以通过使用低钠盐、减少调味品使用等方式降低盐分摄入。市民还可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摄入量。例如,可以在每餐中加入一份绿叶蔬菜,用全麦面包替代白面包,用糙米替代白米。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人体排出体内废物。

  此外,合理安排三餐,避免暴饮暴食也很重要。侯柱相表示,早餐应丰富多样,午餐适量,晚餐则应尽量清淡且提前进食。晚餐时间最好控制在晚上8点之前,以免夜间代谢减缓导致脂肪堆积。

  “科学减重不是快速消瘦,许多患者很‘急’、求‘快’,但体重管理需要‘慢’下来。”侯柱相说,控制体重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肥胖患者可设立一个小目标,如3至6个月之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至15%,且遵循“营养干预、运动处方、医疗支持”三大原则,才能事半功倍。

  减重者:运动减肥需持之以恒

  “以前爬3层楼都喘,现在能跑‘全马’了。”32岁的张明是忠县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曾经体重高达95公斤。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让他的体检报告频频亮红灯。

  去年3月,在医生建议下,张明开始跑步减肥。“刚开始跑500米就气喘吁吁,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张明下载了跑步App,加入到一个线上跑步群,从每天1公里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跑量。为克服惰性,张明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周跑4次,周末进行长距离拉练。他还特意购置了运动手表,记录每次跑步的数据。“看着App里累计跑量不断增加,我特别有成就感。”张明说。经过一年坚持,他的体重降到72公斤,体脂率从28%降到18%。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去年我县举办的“三峡马”比赛中,张明完成了人生中的首个“全马”。“跑步不仅让我瘦下来,还让我找回了自信。”张明笑着说。

  29岁的美甲师杨小娜也选择了运动减肥,与张明不同的是,她选择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因为职业和习惯,杨小娜长期久坐且不爱运动,体重一度达到70公斤,还伴有严重的颈椎问题。“选择游泳是因为这种运动方式对关节冲击小,还能锻炼全身肌肉。”杨小娜介绍,她报了一个游泳培训班,从零开始学习自由泳。刚开始游50米就要休息,现在一次能游1个小时,每周要游3次。杨小娜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游泳历程,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泳友”。他们经常相约游泳,互相督促。经过8个月的努力,杨小娜成功减重15公斤,腰围也减少了6厘米。更让她惊喜的是,颈椎病也有所缓解。

  县文化旅游委体育科科长汪东海说:“无论是跑步还是游泳,都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减重者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持之以恒。”他建议,市民在选择运动方式时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且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厨师长:科学烹饪吃出健康

  在健康饮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餐饮行业也在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我县几家知名餐饮店厨师长一致认为,健康饮食并不意味着牺牲美味,只要在选材、烹饪和调味上多下功夫,就能轻松烹制出既健康又美味的菜品。

  “制作健康菜品,选材是关键,要选新鲜、优质的食材。”某食府厨师长陈继六认为,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海鲜不仅口感更佳,营养价值也更高。他建议,市民在选购时,尽量选择当季食材,因为当季食材不仅价格实惠,而且营养更为丰富。烹饪方式可以选择蒸、煮、烤、凉拌这4种较为健康的方式。

  陈继六说,蒸是一种保留食材原汁原味的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蒸鱼、蒸蔬菜都是不错的选择。煮是一种简单且健康的烹饪方式,尤其适合制作汤类菜品。煮汤时,可以加入多种蔬菜和瘦肉,既营养又美味。烤制食物时,可以使用少量橄榄油,以避免过多油脂摄入。凉拌菜不仅制作简单,而且能够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使用少量的醋、柠檬汁、橄榄油等调味,既健康又开胃。

  “调味是烹饪中的重要环节,很有讲究,但过多的盐、糖、味精等调味品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制作健康菜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健康的调味方式。”某会馆厨师长李代云表示。

  李代云说,使用葱、姜、蒜、香菜等天然香料不仅能够提升菜品风味,还有一定保健功效。选择低钠酱油或生抽,可减少盐分摄入。也可以使用鱼露、味噌等替代部分盐分,增加风味。还可使用醋、柠檬汁等酸味调味品,提升菜品口感,减少对盐分的依赖。如果需要甜味,可以选择天然的甜味剂,如蜂蜜、枫糖浆等,避免使用过多精制糖。市民也可多参考营养膳食类书籍,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制作营养餐食。

  3.响应“体重管理年”,忠县在行动

  3月11日,县卫健委联合县教委、县文旅委、县总工会等10个部门印发《忠县“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和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力争到2026年,忠县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增幅下降10%;居民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上升到75%,经常锻炼比例上升到47.8%;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健康单位工间健身活动覆盖率达到100%;全县所有学校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体重管理科普宣传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县卫健委还将联合多部门开展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行动,加强体重管理科学知识普及,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提升体重管理科普能力,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实施健康体重全社会参与行动,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重要作用,发挥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优势,发挥中医药对体重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倡导健康消费新理念,提升体重管理效能。实施重点人群体重管理行动,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加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加强学生体重管理,加强职业人群体重管理,加强老年人体重管理,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深度
   第04版:文艺副刊
国家喊你减肥了,快来甩掉“肥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