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粮大户沈仕钦:规模与诚信铸就“丰碑”
  沈仕钦在查看儿子沈川用植保无人机为秧苗喷施叶面肥。记者 田华平 摄

  沈仕钦种植的水稻郁郁葱葱,孕育着丰收希望。记者 田华平 摄

  沈仕钦查看秧苗长势。 记者 田华平 摄

  本报记者  田华平

  规模化种植水稻11年,面积从100余亩扩大到1600亩,他用辛勤的汗水在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丰收图景;

  坚守“不拖欠一分钱”的承诺,按时支付劳务工资超过500万元,他以诚信的言行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中赢得良好口碑。

  他,就是家住花桥镇宝胜村六组、创办忠县仕钦家庭农场的沈仕钦,现年57岁,一个常年奔走在乡村、用汗水浇灌土地的朴实农民。

  仲夏时节,记者从宝胜村向天井村一路前行,循着一片片绿意流淌、孕育希望的秧田,去探访这个享誉全县的“种粮大户”。

  精心优选水稻品种,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前列

  “注意不要有遗漏。”在天井村一处村道上,体形瘦高、满脸胡茬的沈仕钦站在儿子沈川旁边,双眼盯着远处飞行的植保无人机,不时提醒。

  眼下正是水稻秧苗拔节之时,沈仕钦催促儿子抓紧时间给秧苗喷施叶面肥。“这次施肥主要是给秧苗增加营养,提高抽穗率。”种植水稻多年,沈仕钦很清楚掌握好关键“火候”对促进水稻生长的重要性。

  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培育种粮大户,并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助。沈仕钦和妻子商量,决定扩大种植规模。

  “当时决定扩大种植规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后,田里长满杂草,荒废在那里特别可惜。”沈仕钦说,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看不得土地被荒废。

  沈仕钦在外务工的儿子也赶了回来,一家人开启了水稻规模化种植之路。这一年,沈仕钦承包种植的110亩水稻获得丰收。第二年,沈仕钦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水稻再次获得丰收。此后,水稻种植面积年年扩大,到2024年时已发展至1600亩,涉及5个村(社区)800余户,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前列。

  “种植水稻,首先要选一个好品种。”沈仕钦说,每年县农业农村委都会提供优良水稻品种,他会综合考虑土壤、水稻产量、大米品质等因素,选择一个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再用参加培训学到的秧盘育秧技术培育秧苗。

  “其次就是抓住育秧、插秧时机。”沈仕钦说,干农业最怕干旱。他会在年底提前把农田平整出来蓄满水,待开春后再提前半个月育秧、插秧。尽可能保证旱季到来前水稻出穗、灌浆。

  11年来,沈仕钦种植的水稻只遭遇过一次干旱,其余年份水稻产量稳定。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助力农业降本增效

  规模化种植水稻,除了享受到政策红利外,沈仕钦还切身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多快好省”。

  规模化种植第一年,沈仕钦享受资金补助政策购买了一台小型收割机。看着“小铁牛”一吞一吐,金灿灿的稻谷就流进口袋中,沈仕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第三年,沈仕钦享受80%补助政策,仅出资几万元,就购买了一台价值20多万元的大型收割机。

  此后,沈仕钦不断投入,购买了一辆农用货车,大型收割机增至2台,旋耕拖拉机增至7台,“铁疙瘩”摆满院坝内外。这些机械设备增强了沈仕钦扩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底气,大大提高了效率,种植成本也随之降了下来。

  2017年,沈仕钦又投入几十万元,建起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库房,购买了一套烘干设备。“现在已经有3套烘干设备了,根本不担心稻谷收回来后没有及时处理而发霉。”沈仕钦脸上溢满笑容。

  2018年,沈仕钦从电视上看到植保无人机运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便鼓励儿子参加县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技术培训,还投资购买了一台设备。

  “那效率真是高啊!以前施肥靠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后来,用拖拉机施肥,虽然效率提高了,但容易损坏秧苗。现在用植保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四五百亩田地的施肥工作,不仅效率高,还不伤秧苗。”沈仕钦感慨。

  沈仕钦还成立了一支农机服务队,和很多农业企业组建起产业联盟。他的服务队因效率高、质量好、收费合理,深得村民和企业信任,被市农业农村委纳入全市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名单。

  承诺“不拖欠一分钱”,忠厚品质树起诚信丰碑

  100多个村民活跃在田间,或转运秧苗,或躬身插秧,如同一个个音符点缀在大地上。这幕喜人场景,每年4月初都会出现在花桥镇宝胜、天井等村广袤的田野里。

  前些年,沈仕钦尝试用机器插秧,但存在因深度不够秧苗漂浮等问题。后来,他一直雇用村民插秧,并郑重承诺:按时兑现工资,绝不拖欠一分钱。

  “每年一开春,很多人都会打电话问我插秧时间,还表示要带着左邻右舍、亲戚熟人一起来干。”沈仕钦说。

  “老沈这人讲诚信,从没拖欠过我们的工钱。如果哪家遇到急事,他还会预支工资。”距离宝胜村较远的东岩村村民潘才玉说,她和丈夫每年都会到沈仕钦的家庭农场插秧,一年可以挣好几千块钱。

  每年插秧、除草、收割环节结束后,沈仕钦都会第一时间兑现劳务工资。到了腊月,他又及时兑付土地流转费。他特意选在赶集的日子发放工资,还把地方选在镇上的邮政银行门口。沈仕钦说,之所以这样做,是让村民们赶集的同时顺路领取工钱,不用特意跑一趟。暂时不用的工资还能及时存进银行,以免一不小心弄丢。

  沈仕钦常说一句话:“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拖欠工资的事我做不出来,会被人戳脊梁骨!”

  正是坚守着这种信念,沈仕钦在村民和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中筑起了一座诚信丰碑,仕钦家庭农场也成为花桥镇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2023年,仕钦家庭农场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东溪镇兴旺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波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社会民生
“轴”书记的驻村答卷
种粮大户沈仕钦:规模与诚信铸就“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