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不敢生”变“有底气生”,仅育儿补贴还不够

  □钟舟

  新闻背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自2025年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

  这一政策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育现金补贴,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国家对人口长期发展的重视。然而,要让育龄家庭真正从“不敢生”转变为“有底气生”,仅靠经济补贴远远不够,还需在托育服务、职场支持、教育减负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生育支持体系。 

  育儿补贴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但现实中,阻碍生育意愿的因素远比经济负担更复杂。首先,高昂的教育成本仍然是许多家庭的“隐忧”。从幼儿园到课外辅导,教育支出逐年攀升,仅靠每年3600元的补贴难以根本性缓解压力。其次,职场女性因生育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如晋升受阻、收入下降甚至失业风险,让不少年轻夫妻对生育望而却步。此外,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不足、双职工家庭育儿时间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生育焦虑。 

  因此,要让生育补贴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套推进。第一,加快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办托育机构,降低家庭育儿的时间成本。第二,完善生育保险和职场保障,延长产假、陪产假,并确保女性在生育后能顺利回归职场。第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减少课外培训负担,让家庭不再因“教育内卷”而畏惧生育。 

  国际经验表明,单纯的经济激励对提升生育率效果有限。如韩国、新加坡等国长期推行生育补贴,但生育率仍持续低迷,原因在于未能系统性解决住房、教育、就业等结构性难题。相比之下,北欧国家的高生育率得益于全面的福利支持,包括免费教育、弹性工作制、普惠托育等。 

  如今,我国的育儿补贴政策已迈出重要一步,但唯有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改革协同推进,才能让政策发挥最大效果。未来,各地在落实补贴的同时,更应积极探索配套支持措施,真正让生育成为家庭的“幸福选择”,而非“沉重负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社会民生
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忠县启动困难退役军人走访慰问活动
保障“清凉”作业
从“不敢生”变“有底气生”,仅育儿补贴还不够
民呼我为
北大学子探访“磨子土家画乡”
忠县查处3起非法网约车营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