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是八一建军节。在这个镌刻着忠诚与奉献的节日里,我们将镜头对准4名退役军人,透过他们脱下军装后的人生轨迹,探寻那份融入血脉的军人底色。
见义勇为的杨超鸿,服务基层群众的谢南川、秦仕伟,助力乡亲增收的陈章华……从保家卫国的军营到服务群众的基层,变的是肩章的样式,不变的是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军装虽卸,军魂如炬。4名退役军人用不同的人生选择,共同诠释着 “退役不褪色” 的深刻内涵,让军人的担当与情怀在新时代的各行各业持续彰显。
退役军人杨超鸿
“换做任何一个军人,都会作同样的选择”
“这不是什么大事,换做任何一个军人,都会作同样的选择。我虽然退役了,但保护群众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7月29日,还在养伤的杨超鸿笑着说道。
杨超鸿是磨子土家族乡人,今年26岁,2018年入伍,2020年退役。2023年,杨超鸿大学毕业后,在渝北区公安分局双龙派出所从事协警工作。生活中的杨超鸿虽不善言辞,但是个“热心肠”,同事邻里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
今年4月25日深夜,杨超鸿在渝北区T CITY桃源天地购物中心刚刚结束生日聚会,与两个姐姐准备回家时,突然,一阵剧烈的打斗声和惊呼声划破夜晚的宁静,暂停了他回家的步伐。
杨超鸿循声跑去,只见不远处一名男子倒在地上,头部受到重创血流不止。另一边,一名醉汉双目赤红,手持板凳,正威胁着一旁瑟瑟发抖的母子。眼见醉汉手里的板凳就要砸向那对弱小无助的母子,杨超鸿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冲了上去。
杨超鸿一个飞踢踢向醉汉,制止醉汉靠近母子,而他也因惯性摔倒在地。他顾不得疼痛,迅速起身,奋力夺去醉汉手中的板凳,并将其远远抛出。
杨超鸿的行为并没有对醉汉造成威慑,醉汉再次起身扑向母子。杨超鸿利用在部队学习的擒拿动作迅速作出反应:他右腿一个横扫,将醉汉狠狠撂倒。在醉汉被撂倒的同时,杨超鸿也清晰地感觉到右腿一阵钻心的剧痛,仿佛骨头被生生掰断。
剧烈的疼痛让杨超鸿瞬间脸色苍白,额头冒出大颗大颗的冷汗。尽管如此,他依旧咬牙坚持,死死拉住醉汉,不让醉汉靠近那对母子。见弟弟受伤,姐姐们一同上前帮忙,三人合力将醉汉按在地上。直到警笛声传来,民警控制住醉汉的那刻,杨超鸿紧绷的神经才松懈下来。经检查,杨超鸿右脚第四、五跖骨基底骨折。
“我当时没想那么多,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就是制止对方伤人。在那种情况下,多犹豫一秒,对方就会多一分伤害。”杨超鸿说,他只是做了当下最该做的事,只要人民需要,他永远是那个向前冲的兵。
事后,记者问杨超鸿的母亲如何看待儿子见义勇为这件事时,她红着眼说:“杨超鸿打小就是‘热心肠’,正义感十足。知道他受伤时我很心疼,但他是因为救人受伤,我感到特别自豪。”
军装虽脱,但担当未改。杨超鸿在那个深夜成为了群众最可靠的屏障,为陌生人撑起了一片安全天空。
记者 严皓溢
退役军人秦仕伟
“能多帮一点是一点”
“找到了!秦书记,太感谢你了!”7月29日晚上,洋渡镇渔洞村村民张顺培紧紧攥着母亲的手,眼眶泛红。5个多小时前,他80岁的母亲走失,正是渔洞村党支部副书记秦仕伟带着村民调监控、查路线,最终在渔洞村三组马路边的草丛里找到了老人。
这样的场景,在渔洞村并不罕见。这名43岁的“兵书记”,用军人特有的果敢与担当,在基层岗位书写着别样的奉献篇章。
1999年12 月,17岁的秦仕伟带着一腔热血和保家卫国的情怀参军入伍。在2年的部队锻炼中,无论是基础的体能训练,还是战术科目考核,秦仕伟都多次名列前茅。其间,他不仅荣获“优秀士兵”称号,还受到5次嘉奖。这段宝贵的军旅经历,铸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军人本色。
2001年,秦仕伟退役,南下广东从事家具配件工作。2012年,秦仕伟的父亲病重,他毅然返乡照顾。待父亲康复,面对村“两委”人才短缺的困境,他作出选择:“我是渔洞村养大的孩子,该为家乡出份力。”2015年,他成为本土人才,并加入县民兵应急连,在森林防火、抢险救灾的队伍里,总能看到他冲锋在前的身影。
在秦仕伟看来,村民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去年除夕,村里因返乡人员激增用水紧张。得到消息后,秦仕伟早上6点就开着水罐车往返送水,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
为方便村民乘坐“渝忠客2180”客轮,秦仕伟参与推进古高岩、渔洞溪两处渡口改造。面对土地纠纷,他反复上门与村民协商沟通;为确保工程质量,他每天到施工现场督促。昔日仅50厘米宽的土路被拓宽至1.5米,陡峭的坡道变成了平整的台阶,每个渡口还新建了遮风挡雨的候船亭。
“现在随便挑啥子、背啥子、抬啥子,都能走得稳稳当当的。”说起渡口改造后的变化,秦仕伟眼里闪着光。
除了参与渡口改造外,秦仕伟还积极组织村里的退役军人与村干部参与“渝忠客2180”志愿服务。最近几个月,每天都能看到秦仕伟在渡口帮群众挑菜的忙碌背影。当问他累不累时,他总是笑着说:“能多帮一点是一点。”
从军营到乡村,秦仕伟始终以军人标准丈量初心。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走村入户的脚步里、在挑菜送水的肩头上、在改造渡口的汗水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这位“兵书记”用行动证明:平凡岗位同样能彰显军人本色。
记者 陈博浪
退役军人谢南川
“基层工作虽然平凡,但不能平庸”
在38岁的谢南川心里,5年的军旅生涯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他投身基层工作、坚持为民服务的信念支撑。
2012年3月,从部队回到家乡的谢南川,被分配到金声乡应急办工作。起初,他的工作岗位是驾驶员。由于认真负责,两年后,他担任应急办主任一职。
“基层工作虽然平凡,但不能平庸。”谢南川常常提醒自己,退役不褪色,换岗不换心,要时时刻刻把责任扛在肩上。他带着同事奔走在全乡各个村(社区),检查道路交通安全,劝导违章驾乘行为,开展森林防火、防溺水宣传,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去年7月11日,忠县遭遇强降雨,境内多地受灾,与金声乡毗邻的兴峰乡场镇因河道排水受阻灾情严重。洪水退去后,街上一片狼藉。7月12日一大早,谢南川和两名同事带上便携式抽水泵赶到兴峰乡,冲刷街道和民房、商铺里的淤泥,一直忙到夜里。接下来的两天里,谢南川又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检查,协助清除倒伏树木和落石,为被洪水冲刷形成的悬空路段拉上警示带。
灾后救援中,谢南川来回奔忙的身影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大家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任何时候都要冲在前面。”质朴的言语映照出谢南川的为民初心。在部队期间,谢南川不但练就过硬军事本领,还多次参加抢险救灾,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党员。
2018年初,因工作需要,谢南川转岗担任乡民政办主任。他明白,这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最多的岗位,也是展示机关干部作风和形象的窗口。他提醒自己和同事,接待群众时一定要热情、有耐心,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金声乡金龟石社区有一对夫妻,丈夫患有精神残疾,妻子患有智力残疾,二人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今年初,谢南川在走访中了解到,夫妻俩不久前生了一个孩子,但抚养存在困难。按照政策规定,这个孩子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可以纳入保障范围。谢南川便帮助夫妻俩为孩子申请办理了基本生活补贴,孩子每月可享受1000多元政策资助。
“党的政策,我们既要理解到位、宣传到位,更要落实到位。做基层工作,就是要把党的温暖带给群众。”谢南川表示,他将始终秉承为民服务初心,永葆军人本色,深深扎根基层,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记者 田华平
退役军人陈章华
“大家信任我,我不能坐地起价”
“出栏的30多头肥猪,每头都有一百七八十公斤。”说起半个月前出栏的那批生猪,66岁的陈章华脸上乐开花。
7月28日,炙热的阳光照进马灌镇龙肖村七组一处农家小院里,摊晒在房前台阶上的玉米棒子颗粒饱满,闪着金光。这是陈章华自家种的玉米,准备用作猪饲料。
地坝下那排低矮的砖房里,不时传出“哼哧哼哧”的声音。那是陈章华的养猪场,现存栏生猪100多头。
说起养猪这件事,陈章华打开了话匣子。
1981年,陈章华退役后,跑到云贵川一带修钟表,后又返乡搞客运,再外出务工。时间一晃就到了2012年。
“想想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决定回来养猪。”陈章华说。
2016年,陈章华取出存款,又向银行贷了一笔款,建起一座近500平方米的养猪场。
刚开始,陈章华只买了20头仔猪、4头种猪。因为有跟着父亲学养猪的经验,陈章华对于养猪信心十足,养猪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年出栏100多头生猪。
没想到,2019年非洲猪瘟来袭,养猪场接连死去80多头将要出栏的生猪。老伴儿和孩子们都劝陈章华放弃,不要折腾了。但陈章华坚定地说:“哪有不担风险的行业呢?这个坎儿就过不去,我还算个老兵吗?”
陈章华将所有圈舍进行消毒后,又饲养了一批仔猪。他把全部精力放在经营养猪场上,边干边琢磨,还总结出一套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经验。
“首先要做好‘三针保健’。”陈章华解释,就是要在仔猪出生后的3天、7天、21天里,给仔猪注射疫苗,降低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后期饲养过程中,除了定期打疫苗外,还要做好圈舍卫生,保持通风等。”陈章华说,他饲养的仔猪一般要满3个月才对外出售,以提高仔猪成活率,尽量减少买家损失。
“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信任我,我不能坐地起价。”陈章华的生猪销售生意不错,但他往往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仔猪,还免费将自己的养殖经验教给村民们。收购用作猪饲料的玉米时,陈章华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村民们付款。
如今,在陈章华的影响下,村里一些人养起了猪,还时常向他请教养殖经验。每到此时,陈章华都耐心将自己总结的养殖经验一一分享,希望他们能少走冤枉路,早日走上增收路。 记者 田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