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军百战建功业(一)

  □ 袁代奎 (作者系忠县政协退休干部)

  抗战时期,有12位忠县籍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国民革命军将领:最著名的是抗日名将、第18军中将军长罗广文,第30集团军少将参谋长何治安,军需学校学员班少将总队长张仰虞,122师少将参谋长刘永庆(后续将详细介绍),中国驻缅甸远征军工兵指挥官申承基,少将副师长冯济安,重庆卫戍区政治部少将副主任冯家邦,军政治处少将主任李宗伯,少将师长陈止戈,炮兵战车防御炮团少将团长周雨寰,炮兵少将团长申英模,少将副师长申绪茂。

  罗广文(1905~1956)忠县三汇镇人。1919年考入忠县县立中学第13班,1925年秋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4月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炮兵科。1929年秋学成回国,任黄埔军校中校兵器副主任教官、第七期炮兵队队长。1930年秋调任陈诚的第18军14师炮兵中校营长,因治军严明、训练有方,深受陈诚器重。历任旅参谋主任、团长、少将师参谋长,成为“土木系”重要将领。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第18军14师42旅少将旅长的罗广文投入抗战伟业,以作风严明、英勇善战名重一时。部队符号背面印有“守纪律、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12个字,违者军法处置。他加强全师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开办战地训练班,轮训排以上军官,享有“模范军人”和“整军能手”盛名。他亲自编写《血的教训》和《练兵要义》,印发全师每班一册,作为训练准则,军纪大为好转,军委会军令部还把两书印发至各战区。他历任第18师副师长、代师长,第18军副军长、军长,87军军长等职,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桂柳会战等大型战役,每战周密部署,亲临前线,指挥若定,功勋卓著,曾荣获国民政府最高奖——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胜利后,罗广文历任国军整编第10师师长、14军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第4兵团司令、陆军第8训练处处长、第7编练司令部司令、川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大竹指挥所主任、第15兵团司令兼108军军长等职。1949年12月24日,他率部与陈克非率领的第20兵团在郫县通电起义,带动了成都的7、18兵团和什邡的16兵团起义。1954年12月,他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3月出任山东省林业厅厅长,1956年1月因脑溢血逝世。2023年12月,罗广文被重庆市政府审议确定为“第二批重庆历史名人”。

  何治安(1907~1970)原名何祥云,忠县城关人,毕业于忠县县立中学,投笔从戎,历任川军21军(刘湘部)3师少校营长、团附、中校副团长以及川康绥署新兵13大队中校大队长,1935年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受训。

  1938年春,何治安任第23集团军新兵团上校团长,同年夏转入第30集团军(王陵基部)任参谋处3科上校科长。1939年春转任第30集团军总部交通科上校科长,同年冬出任新编15师44团上校团长,率兵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1939年冬季攻势等。1941年3月,何治安参加江西上高会战。上高位于南昌西南约120公里的锦江上游北岸,扼湘赣公路(南昌至长沙)要冲,东临鄱阳平原,背靠九岭山与罗霄山,便于东出南昌、西进长沙的战略要地,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部驻地,因之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14日敌寇发动进攻,18日占领高安后继续向西突击,罗卓英司令决定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抗击,诱日军进入上高地区予以围歼。王陵基派第14、15师火速增援,何治安率第44团与团长张雅韵、副团长宋文华率第45团,在傅翼师长的指挥下兼程南下,到达宜丰、上高边境的凌江口。但无桥无船不能过江,上高县政府发动群众,临时组成架桥工程队。两岸老百姓闻讯纷纷拆下门板,撑来大大小小的木排、竹排,一天功夫架起一座浮桥,使两师人马辎重顺利渡过凌江,赶到日军侧方,配合进攻,对下陂桥的日军形成包围圈,迫使日军两面作战,减轻了正面镜山口日军的火力,有力支援了围攻敌人的友军。日军为掩护第34师团突围,24日出动30余架飞机,向我方阵地轮番轰炸,并大量投放毒气弹,张雅韵、宋文华中弹阵亡殉国。何治安协同傅翼师长,指挥新15师于荷舍一线,由北向南攻击前进。26日他指挥本团兼及45团官兵,向江家洲以南,索敌猛攻,迅速聚歼残敌,一竟全功。28日新15师分工据守打鼓岭、荷舍一线,与各支友军配合,对日军形成新包围圈。日军30日惊慌拼命向东突围,向南昌和奉新溃退。中国军队即分两路乘胜追击,31日收复高安等地。4月8日中国军队左路军收复奉新,9日攻占安义外围长埠、宋埠、干洲、伏桶山、湾弓尖等各要点,日军退入安义城内坚守。上高会战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论功多归于主力74军,但“偏师”川军层层阻敌,及时驰援,侧击、追歼,也功不可没。战后,何治安陪同王陵基、傅翼在总部驻地附近的南桥村选墓地隆重安葬张雅韵、宋文华二烈士,并尽力收殓数百名为国捐躯的将士遗骨,统一安葬于斯,建成陵园和忠烈祠,把阵亡和因公殉职官兵的名字立牌位供于祠中,以资纪念、瞻仰。

  1941年9月至10月上旬,何治安率第44团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他遵照部署,全师官兵向日军奋勇冲杀,日军凭恃坚固工事顽强死守,双方形成胶着状态,有力地牵制了日军进攻长沙,取得了长沙第二次大捷。何治安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王陵基赞赏,视为亲信,委任为第30集团军总部副官处少将处长、第30集团军少将参谋长。他认真履行完善长官提出的战略设想、参赞军机、掌管情报、兼管后勤等职责,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

  1942年下半年,第三次长沙会战已经结束,第30集团军收复武宁,战线相对平静。7月的一天,王陵基带着何治安等人来到武宁前线第101团视察。团长骆湘浦陪同他们到各处走走,来到武宁县东约40公里的棺材山。棺材山一带有几个呈北西向排列的山头,西北是望人垴、东南为罗盘山、中间是最高峰棺材山,形如一口巨棺横卧于群峰之间,又叫“官帽山”。1939年春夏,川军第27、30集团军和国军第8军在这一带与日寇反复搏斗,其中争夺棺材山、罗盘山就激战了3天3夜,川军阵亡将士3000多人,日军伤亡1500多人。昔日鏖战地,草丛白骨堆,王陵基在当年鏖战的地方停留了很长时间。满山遍野白骨触目惊心,一些川军士兵的“特色装备”草鞋、胶鞋、破斗笠、军装、军帽和竹背夹,虽经几年的风雨仍可清楚辨识。王陵基神情凝重感言:“死无葬身之地,是多么悲哀的事!”何治安喟然叹道:“忠勇将士为国捐躯,竟至曝骨荒野,我们如何对得起他们,有何面目见人!”回到驻地,王陵基下令骆湘浦团长组织掩埋队,把几年来阵亡官兵的尸骨仔细收集起来,集中到武宁城内公园,修塔掩埋。派何治安少将留在武宁,督办此事。经过几个月努力,一座高大的石砌抗日阵亡将士白骨纪念塔在公园落成。10月中旬的一天,驻守武宁的各部队以及当地民众代表齐集塔前,隆重举行追悼大会。

  抗战胜利后,1946年何治安任第7绥靖区第4处少将处长,同年7月何治安任江西省军管区征募处少将处长、代理中将参谋长,1949年11月任罗广文第15兵团总务处少将处长,12月随罗起义。1956年转业回忠县,曾任忠县政协常委。

  张仰虞(1902~1970)号义廷,忠县野鹤镇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分到朱德任团长的第三军教导团见习。10月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兼川鄂边防总司令杨森邀请朱德到万县任第20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张仰虞作为随员到政治部任少校党务科长。1927年11月任第22军政治部少校指导员、军司令部少校参谋、少校营长等职。1930年6月第22军改为新编第11师,张仰虞任该师349团中校团附,1933年9月任第36军第96师573团中校团附,1935年10月升任上校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6月张仰虞升任第36军96师288旅上校副旅长,10月在军长姚纯、副军长谢溥福率领下参加武汉会战,歼敌甚众,迭建功勋。1939年初该军由湖北移防重庆,隶属江防司令部,担负拱卫陪都重庆及长江三峡防务重任。2月南岳军事会议决定陆军师编制采用“三三制”,明令各集团军裁撤各师的两个旅部,由师直辖步兵团及骑、炮、工、辎、通各营连,张仰虞旅长之职自然被免。5月调任军政部军需训练班上校训育处长,军需训练班正、副主任为军需署长周骏彦,副署长熊仲韬。张仰虞欣然赴任新职,殚精竭虑地办学,培养军需人才。军需训练班共办5期,一、二期学制4个月,三至五期均为5个月,培训各级军需官2276人。1940年8月为统一教育,先后结束各短期训练班,筹办学员班,学制定为1年,12月张仰虞改任军需学校学员班少将总队长。该校前身是北洋陆军军需学校,1938年7月迁到北碚蔡家场,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每年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时,他都会从市区乘船溯嘉陵江而上,下船后坐滑竿到校训话。在张仰虞任职期间(1940.12~1942.3)举办第14~16期,毕业学员437人,奔赴抗日前线担任军需官,成为军、师、团的后勤保障骨干。1942年3月张仰虞调任中央训练团少将分队长、国军第8军驻昆明办事处少将处长、第5军官总队(收训编余军官)少将总队附。

  抗战胜利后,张仰虞历任第5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少将学员、川中师管区少将副司令、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第7军少将副军长。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新都起义,后转业任忠县政协副主席。

  申承基(1903~1980)原名申英绪,忠县官坝镇人。1924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26年与同乡同学刘永庆、熊德华东渡日本,考入陆军士官学校第19期工兵科。1928年回国任黄埔军校少校教官、交通大队队附,1936年5月任陆军工兵学校教官、渡河系上校主任,编印49页厚的《渡河讲义·架桥》。1939年8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工兵科上校科长。

  1940年2月,申承基升任云南昆明行营国防工程处少将副处长,协助处长马崇六中将,指挥工兵部队,搞好国防工程,加强备战抗敌。在云南实施扼守险要山区阻敌于境外之战略,利用滇南山岭重叠、红河萦回的天然屏障,严格封锁各个隘口,构筑主阵地及前进阵地。他与马崇六研究部署,决定将河口通老街的铁路桥近河口一侧全部炸毁,接近老街一段只剩两个桥墩,使日军无法修复;在滇缅公路横跨怒江大峡谷的惠通桥等处,预埋炸药,做好紧急时刻炸桥阻敌准备;河口、老街之间以及红河其他各处渡口的船只全部封存,并在渡口扎铁丝网、打木桩,用火力严密控制;公路由滇越交界处起向滇境破坏,通常每隔50米掘成尖顶断绝地段,利用河水冲去路基土层,或者淹成泥沼;红河江外地区通越南的要点江城、李仙渡、坝溜渡、绿春、金平、马鞍底至河口之线,选择险峻处构筑前进阵地,加强对主阵地的防守。滇南防区全部指定破坏之处,都由总部工兵营专人查明验收,到年底彻底破坏,有效地遏制了日军沿滇缅公路向北突进、占领滇南、直驱昆明的行动,稳定了整个大西南的战局,为中国军队巩固大后方、整训部队、准备反攻奠定了基础。

  1942年3月至9月,申承基担任赴缅甸远征军临时工兵少将指挥官,在第5军军长杜聿明指挥下,与工兵上校团长李树正率该团随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行动,孤军深入1000多公里,于3月8日进入缅甸同古城,当时仰光已经失守,工兵团与第200师官兵利用旧城墙修筑坑道封闭式的堡垒,构筑工事,使用锯好的铁路枕木掩盖工事。因白天有日机轰炸,所以挖战壕、做掩体只能在夜间进行,经过10天努力,完成了非常坚固的工事。按预定计划,他们掩护英缅军第1师撤走,接替防守同古城。18日第200师在同古城与4倍于己、配备空军的日军第55师团作战,苦战12天,歼敌5000多人,英军安全撤退。日军迂回至中国远征军后方,切断远征军后路,被隔断在缅境的远征军各部腹背受敌。5月初,中国精锐之师第5军被迫实施突围作战,分别从几个地方撤退或者转道印度回国。5月16日遭日军重兵伏击,激战两天,伤亡惨重。从遮天蔽日的野人山区大撤退后,副司令长官杜聿明感染重病,几乎殒命;师长戴安澜在撤退途中因伤重不治而亡。6月中旬终于抵达云南永平,中国远征军出国时的10万大军,经过千难万险生还者仅4万人。第200师入缅之役损失5000余人,工兵团亦死伤众多,内有不少是准备修筑滇缅铁路且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申承基心里充满悲痛和自责。

  申承基回国休整后,1942年9月至1945年3月任广州战区工兵第11团少将团长兼工兵指挥官。1947年1月入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3期学习,1948年任川东师管区少将副司令,1949年12月率4个团在四川什邡起义。后转业回忠县,曾任忠县政协委员。

  冯济安(1905~1983)号次阶,忠县新生镇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进入中央教导总队,历任排长、连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教导总队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伤亡惨重。1938年1月军政部将其改编为第138旅,下辖第4团、5团,旅长马威龙少将兼5团团长,冯济安任该团中校营长;与湘军第46师残部合编,组成新的46师,隶属第27军。驻节湖南衡山地区整编补充,集训3个月后,5月开赴河南参加兰封(今兰考)会战。从21日起至23日,土肥原对兰封防线形成半包围态势,46师138旅协助友军向日军反攻,围困土肥原师团于罗王寨、三义寨一带。24日马威龙到前线观察敌情,被日军炮弹击中牺牲。兰封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撤退,开封失守告终。第46师这个万人甲种师,伤亡5000余员,3名旅长有一员殉职、两员重伤。战后第27军军长桂永清、46师师长李良荣均被免职,中央军校教育处长范汉杰调任该军军长,9月中旬随着胡宗南的第17军团西撤至陕西渭南整编补充。8000多名第一师补充第二团官兵补入到第46师,冯济安升任138旅上校副旅长。1939年2月,南岳军事会议决定陆军师采取“三三制”编制,明令各集团军裁撤各师旅部,由师直辖步兵团、野战补充团及骑、炮、工、辎、通各营连。第46师编为136、137、138团和补充团及3个直属营,冯济安任第138团团长。12月调驻大荔,担任龙门、韩城、禹门口、朝邑、风陵渡、黄河南岸一线防务。

  1940年4月,范汉杰率27军进驻陵川。军部先驻安阳村,后驻横水村,在县城设有留守处。所辖45师驻城关、附城,46师驻平城、冶头,预备第8师驻潞城、横水。5月中旬连克垣曲城、沁水县城,7月攻克晋城。8月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由晋北经平城去洛阳参加军事会议,在陵川期间带领数人到27军军部慰问,与范汉杰共商抗日大计,并赠“太行屏障”锦旗一面。

  1940年8月历19个昼夜,攻克高平,夺得敌汽车5辆,俘敌军30余人,缴获战利品很多,两团伤亡百余人,第5连连长张国平阵亡、六连连长王绪元负重伤。9月6日冯济安指挥138团,与136团联袂主攻长子县城。但在城北约十里之大王村战斗中,伤亡惨重:138团2营中校营长程运群阵亡,两名连长负伤后被俘,士兵伤亡近300人;137团2营少校营长陈伯鹏受伤,3名连长阵亡,伤亡官兵364人。11月日军板垣师团两个旅团配合骑、炮兵分三路向46师阵地进攻,46师已伏兵马家山两侧高地,诱敌深入包围圈,以期全歼。自17日开战至18日中午战斗结束,敌人遗尸遍布河谷,计俘获敌官兵254名,缴获战防炮4门、军马300余匹,其他军用品不计其数;击毙敌少佐大队长薮内敬沿及官兵300余人。大佐联队长永清一郎等少数敌酋侥幸逃脱,带着日军龟缩到长治,日军为之胆寒。137团3营营长余克锡负重伤,阵亡官兵120余人。

  1941年12月前后,日军从豫北纠集2万余兵力,分四路围攻晋东南壶关、陵川,发动陵川之战,企图将27军全歼于南太行山中。此时部队因作战时间太长,加以生活艰苦,官兵疲惫不堪,但依然士气高涨,对日英勇作战。敌人派出两个联队兵力直扑槐树岭一带,企图夺取晋城至焦作公路线,再次打通晋豫通道。第46师奉命回师山西阳城一带迎敌。师部命138团堵击敌军东进,137团直取阳城,截断敌人供给线。经过3昼夜的战斗,将敌击溃,敌抱头窜回晋城。陵川之役时间虽短,但战斗之激烈为晋省作战以来所未有,因此声震国际,香港各报均以显著版面报道了战斗经过。是役敌我双方伤亡均极惨重,冯济安身负重伤,依靠八路军和老百姓夜以继日转运到洛阳白马寺后方103兵站医院治疗,治愈后重返部队,坚持战斗在太行山区。

  1943年4月21日,日军分别对太行山南麓500多里的防线发起进攻,23日孙殿英率新5军整军投敌叛国,为敌向导,于29日晚带领日军直扑林县的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24集团军总司令、太行山游击总司令庞炳勋驻地,庞炳勋被俘押解至新乡,5月10日与孙殿英联名通电叛国投敌。形势急转直下,第27军陷入势孤力单之境,军长刘进放弃陵川县城,将部队化整为零,企图与敌人“转山头”。部队一分散就难以集中,被敌人各个击破。刘进被俘后侥幸逃脱;预8师少将师长陈孝强负伤后被俘,不久随庞炳勋投敌。45、46两个师也分别被击溃,陷入最艰难的处境。当年乃华北大旱之年,食物与其他物质非常匮乏,陵川饿死3万多人。加上日军在横水河一带山中持续扫荡,45、46两师兵力伤亡、失散严重。45师与敌周旋一个多月后,粮尽弹绝,官兵靠野菜充饥,师长胡长青因病送回洛阳,副师长凌冬青被饿死。冯济安率本团团部和梁来顺营孤立作战,英勇阻击从陵(川)晋(城)路进犯的上千名日军,顽强战斗7天7夜,迫使日军改道城东、新庄、丈河、佛水一线。由于日寇不断扫荡,138团与46师所剩部队也撤至黄河以南。27军建制尚存两个营,其余均是建制不存的零散人员,黄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再无成建制的国军。8月上旬,太行山根据地沦陷。晋东南一带变成“真空地区”,只有八路军、游击队在此地区坚持敌后抗战,不断扩大战果,建立和恢复了抗日政权。

  1944年1月,第46师划归第57军,冯济安先后参加了豫中会战、桂柳会战。1945年2月,华南地区国军整编,该师随第57军被裁撤,官兵补入第54军第8师。冯济安于4月改任第91军191师少将副师长,他的战友陈伯鹏也升任191师少将副师长兼571团团长。抗战8年,冯济安身经百战,受轻重伤数十次,身上36处伤疤,是他的最好记功章!

  抗战胜利后,冯济安先后任整编第23师191旅副旅长、第91军191师副师长、少将师长。1949年9月24日率部参加酒泉起义,第191师与246师残部改编为解放军第3军独立团,起义将校军官编成一个大队调往兰州学习。冯济安要求“解甲归田”,回到西安,后转道香港去台。

  冯家邦(1903~?),字伯安,忠县新生镇人,冯济安堂兄。忠县县中毕业,北平朝阳大学肄业,黄埔军校3期步科毕业,留日成城学校军事班肄业。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教育连毕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14期毕业,中央军校45期入伍生,八期入伍生少校排长,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刘湘部)上校,国民革命军第22军(赖心辉部)少将警卫司令。1930年6月,第22军番号撤销,赖心辉免职,部队改编为新编第11师,参谋长张英接任师长,冯家邦任新11师少将党务特派员。1931年,新11师改称第59师,部队被陈诚强行缴械改编,张英被迫离职改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师长易为陈时骥,改为隶属第18军。

  1938年1月,冯家邦任陆军第10军第41师政训处处长,参加多次大型战役;1938年2月任川军第47军(军长李家钰)司令部政训处少将主任,参加了长治保卫战和防守安邑县城等作战;1940年10月调任第四战区政治部少将副主任,负责战区政治训练工作。政治工作方针是加强部队,发动民众。他在任内大搞政治宣传,开展体育活动、基层军官培训,开办中小学校。参加与昆仑关战役同时进行的第一次粤北会战;1941年调任重庆市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946年任首都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947年任西昌警备司令部新闻处处长、政工室主任。1948年1月当选四川省第六选区立法委员。后祝发为僧,皈依佛门。

  李宗伯(?~?)忠县县立中学毕业,192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9年5月,他以护灵骑兵队员身份,到北京参加迁移孙中山灵柩到南京紫金山安葬的活动。1929年5月26日由碧寺起灵, 5月28日下午灵榇迎入中央党部礼堂,由中央委员、各特任官轮流守灵。5月29日至31日公祭,6月1日举行隆重而盛大的奉安大典。上午,灵榇在200余名全副武装的军校学生护卫下开往中山陵广场。他军校毕业后,于1930年参加北伐冯玉祥、阎锡山的蒋冯阎大战,崭露头角,屡建战功,不断擢升,历任少尉、中尉、上尉,参加十年内战,升至少校、中校。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战,转战赣、苏、浙、皖,晋至少将军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入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出任达县团管区少将司令,1949年12月在什邡率部起义。

  陈止戈(1902~1987),谱名宪圣,字止戈(意即化干戈为玉帛),忠县忠州镇人,小学毕业后考入忠县县立中学13班,每届期考均名列前茅。毕业后,负笈上海入大同学院(后改名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班攻读,同年秋入杭州省立工专机械专业。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和谈过沪,接见京、沪、杭青年学生,他感国父精神号召,毅然投笔从戎,1925年1月考入国民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弃文从武,1926年1月毕业后服役军旅。他是国民党军文职军官、无线电专家,一生从事电台报务收发、密码编译研究、程序设计、操作处理、学员训练等工作,历授尉官、校官、少将军衔。抗战时期曾参加著名的台儿庄会战,荣立战功受到嘉奖。他禀性刚直、不擅词令,正直无私、克勤克俭,享年85岁。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社会民生
将军百战建功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