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军百战建功业(二)

  □ 袁代奎 (作者系忠县政协退休干部)

  (上接8月22日第三版)

  周雨寰(1912~1955)字艾芹,原名周成大,忠县忠州镇人,1930年5月入南京中央军校第8期工兵科,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与蒋纬国赴德国陆军军官学校深造,后进入德国陆军机械化学校受训;1939年回国后,供职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亦称黄埔军校西安分校)。该校由第34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兼任主任,周雨寰历任15期特科大队中校大队长、16期4总队上校班附兼练习团营长、军官教育队上校队长兼语文班班主任、教导总队第3团上校团长等职。他严训教、明赏罚,注重培育人才。

  1942年,周雨寰出任陆军野战炮兵第2旅第3团上校团长,实现了带兵杀敌、驰骋沙场的夙愿。该团配属李正先第16军、马法五第40军等河防部队,担负着北起陕西宜川圪针滩、南至河南陕州蜿蜒千余里的黄河河段守备任务,有风陵渡、茅津渡等古渡要津。周雨寰上任即抓紧战前练兵,学习和掌握野炮的性能及其战斗方法,严守河防、抗敌渡河。在黄河西岸宜川至潼关的要津渡口,他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利用河岸的悬崖峭壁,以石头、木料、沙土等为材料,构筑坚固防御工事。他学习和运用八路军河防部队总结的“半渡而击”“主动出击”等经验,在自卫军和广大群众的全力支援下,依托坚固工事,以火力封锁河面,多次粉碎敌人强渡阴谋,阻止了日军对陕西的进犯,有力地保护了陇海铁路生命线。

  1944年4月,周雨寰调任陆军炮兵第52团(战车防御炮)少将团长。该团是针对日寇装甲车、坦克部队作战的独立炮兵团,下辖3个营,每营装备18门战车防御炮即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易于转运,机动能力强;依靠4人炮手班人力操作,使用便捷。它既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超口径榴弹,可执行多种任务。全团以连为作战单位,每连6门炮,每炮匹配一个炮兵班。该团第1营之1、2连配属远在绥远的傅作义部、3连配属第16军109师,第2、3营分别配属第40军之李振清106师和李运通39师,5月参加灵宝战役,这是继河南战役之后,发生在河南境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国民党军参战兵力主要是第八战区胡宗南的16军、40军和1军、27军、57军(共计10万大军),在灵宝境内筑起3道防线。日军第一军为参战主力,约有3万人,其中有坦克第3师团(代号“虎兵团”)师团长山路秀南中将统率的坦克第六旅团,下辖坦克第13联队、17联队,配备坦克225辆。5月9日夜,驻晋南垣曲日军于渑池县白浪村强渡黄河。27日胡宗南下令所辖部队主动出击五原、岘山庙、草庙集等地。6月1日晨,李振清的106师向岘山庙发起攻势,重炮、野炮、迫击炮集中向岘山庙猛烈轰击,步兵由祖师庙、林子窝(今属灵宝市阳店镇)两路向岘山庙冲击,庙内火光四起、血肉横飞。距守日军伤亡过半,残部退入暗堡据险顽抗。日军泽谷小队由大营赶来增援,中日双方展开激烈白刃格斗。由于伤亡太大,中国军队当晚撤出战斗,改以炮火轰击。此后3天,双方攻防互有进退,基本处于相持状态。4日,日军集结兵力3万余人、战车300余辆、炮40余门,大举反扑,兵分三路向灵宝纵深发起猖狂进攻,意图冲破灵虢防线,歼灭国民党军队于弘农涧河沿岸。国军层层抵抗,利用陡坡、台地和大面积的布雷区进行防守并集中使用战防炮反击,使日寇战车举步维坚。战防炮52团之两个连,推进至虢略镇附近。5日,配属109师的战防炮1营3连支援第8师,对桥头、关家坪一线构成阻绝火网,使敌战车无法通过。6日黎明,第8师阵地分别被日军战车突破,国军被迫全线后撤,转入到弘农涧河西岸的第二道防线坚守。在撤退前,他们对洛阳至潼关公路进行了彻底破坏,在通向虢略的各条道路上布设大批地雷,使敌战车第3师团进展极其缓慢。日寇于6月8日全力冲击弘农涧河岸的国民党军第二防线,中午集中炮火猛轰牛庄并施放毒气,下午开始渡河,由10多辆坦克掩护步兵强渡。10日上午,在牛庄、毕家寨、雷家沟一带,因为国军布设的地雷和反坦克炮及飞机,日军不少战车被击毁。伴随其进攻的第62师团独立步兵大队也伤亡惨重,大队长金森正平少佐被击毙。国军第8师副师长王剑岳于9日阵亡殉国,战况处于胶着状态。11日上午,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日军乘势向阌乡追击,“地兵团”司令本村千代太少将在虢略镇西被布设的地雷炸死,这是河南战役全程中毙命的日军最高指挥官。中午,日军第一军各部队向东撤退,第8战区第16、第40军等部向日军反击,12日相继收复阌乡、虢略镇和灵宝城,17日基本恢复战前态势,灵陕战役至此结束。战役击毙敌军万余人,击毁敌战车40余辆、高射炮5门、炮5门,缴获军用物品及重要物品甚多。

  潼关以东的阌乡、函谷关、灵宝等地势险要的防线是日军攻击关中的重要前进基地,中国军队收复这些地区,有力阻止了日军进入关中,周雨寰因功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忠勤勋章”。

  1945年3月14日,日军由南阳进犯镇平县城,拉开西峡口战役的序幕。中国投入兵力14.8万人,日本投入兵力7万余人,这场会战历时半年,终结于1945年8月19日。当时战防炮52团已装备了威力更大的PAK50毫米反坦克炮,配属第31集团军的吴绍周85军、赖汝雄78军作战。周雨寰参加了重阳店之战(4月1日~7日)、豆腐店之战(5月3日~7日),屡建功勋。在重阳店之战中,周雨寰派副团长顾铁率战防炮一个营,兼任本地区炮兵指挥官。自4月3日起,敌军连续两天猛攻国军正西的78军新43师阵地,均未得逞,士气已衰。这时隐蔽在北面山区的85军暂55师南下猛攻店以北地区的敌军;南面的85军第23师则沿着山沟迂回到店的西南方。国军步兵居高临下,在炮兵和空军的协同下,对敌人发起猛烈进攻。5日晨,暂55师夺取店北端高地,进逼重阳店。7日晨,新43师对当面之敌发起猛攻。激战至中午,敌军不支,全线溃退。这时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敌阵地,空军也来助战,重阳店镇内外成为一片火海。此次战斗歼敌600余人,击毙敌中队长松木大尉。5月初,王仲廉总司令命令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攻豆腐店之东面、暂55师攻店之东南面、第78军新42师攻店之西南面、新44师由西向东出击。在战防炮的支援下,经过3天激战,于8日5时攻克豆腐店,敌军除少数经东北山沟脱逃外,全部被歼,成为西峡口战役中的第二大歼灭战。

  西峡口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和最后战场,“日落西峡口”是中国抗战史上精彩辉煌的绚丽华章。周雨寰因参加该战役而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日胜利勋章”,升任陆军22师少将副师长。

  抗战胜利后,周雨寰投入内战,历任青年军整编第208师3旅少将旅长, 87军新35师师长、222师师长。1949年去台湾,历任多职,因患肝病于1955年3月1日逝世。同年7月,蒋介石颁布“总统令”追赠其为中将。

  申英模(1900~1953)号有楷,申承基堂兄。忠县县立中学毕业,1929年10月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野炮科,1931年回国安排在蒋介石亲兼校长的陆军炮兵学校任教官,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培养炮兵人才的学校。一年后,申英模任侦测大队副队长,队长为德国炮兵学校毕业的炮兵上校徐尚章。抗日战争爆发,8月24日,炮兵学校奉命编组炮兵总指挥部,直属于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各战区炮兵指挥官作战,内设参谋、总务、机关3个处,教育长邹作华兼任炮兵总指挥。3个教导部队开赴淞沪第三战区参加作战,驻守苏州河一带,炮击敌人,表现不俗。张治中称赞道:“我炮兵射击甚为进步,命中颇佳。”同年11月,学校奉命迁移武汉,1938年1月炮校奉命迁往桂林,同月炮兵总指挥部奉令结束,所有参战人员及部队回校服务。申英模请缨上前线抗战杀敌,得到邹作华的赞赏和推荐,调其到直属军委会的炮兵18团任副团长,该团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山野榴弹炮。8月,申英模参加武汉保卫战。

  日军原计划在武汉会战结束后调转兵力进攻广州,焉知遇到国军顽强抵抗。侦知粤军被抽调半数北上参战,广州防守薄弱松懈,便迅速调集3个师7万之众,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海军第5舰队运送,于10月11日在广州大亚湾登陆,兵分三路西进,连下淡水、惠州、博罗,逼近增城。中国第4战区副司令兼第12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和广东省省长吴铁城急向重庆求援,军委会调遣九江以南的第64军、第66军及炮兵团从南浔路增援广州。因炮兵团团长生病,申英模代理少将团长率本团兵员、重炮,乘火车赶往广州,21日在黄沙火车站下车后即去第七战区司令部请示,岂知余汉谋已驱车去清远,他只好返回部队。当天下午,日寇突入广州城,前来增援的第64军、第66军尚未到达,炮兵团已无法进入阵地、构筑工事抗敌,部队溃散。广州沦陷,日寇切断广九和粤汉两条铁路线。申英模只好毁弃重炮等装备,带领官兵,携带防身枪支,向北寻机突围,徒步十余日,辗转到达韶关,双脚俱肿,住院治疗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康复。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广东省绥靖公署、省政府、省保安司令部、省党部等党政机关均撤驻韶关。韶关俨然成了广东临时省会,也是广东的抗战中心。

  申英模折戟广州,损兵毁炮,自请处分。后与任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长的堂弟申承基取得联系,经申承基推荐,任该校上校炮兵教官,几年后任重庆军训部炮兵监第三科科长。抗战胜利后,申英模复员南京国防部史政局,主抓炮兵史政,从事战史撰写工作。1949年2月坚不去台,辞职归隐林泉,安度晚年。

  申绪茂(1917~?)忠县石宝镇人。七七事变,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亡浪潮。正在重庆读书的申绪茂,深受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以及仁人志士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的影响,效法班超,投笔从戎。他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每战都冲锋在前,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他多次受到嘉奖和擢升,历连、营、团提拔到少将副师长,被表彰为“国家模范军人”, 获蒋介石赐“中正剑”一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文艺副刊
将军百战建功业(二)
忠县的抗日救亡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