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县的抗日救亡诗歌

  □ 袁代奎 (作者系忠县政协退休干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亡我中华。抗战时期,以教师为主的忠县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抗日诗词,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宣传鼓励人民抗日救国,怒斥日本侵略者暴行。

  时任精华乡乡长的早期中共党员许质写下《东北沦陷以歌代哭》:“烽火漫天日月昏,沙场积血带风腥。蒋家不救辽阳地,锦绣江山送敌人。”《深秋书愤》:“黄尘漠漠冻云飞,日逼榆关未解围。愁看霜催黄叶尽,辽阳恨未送征衣。”辛亥革命后任过开县知事的忠县耆宿陈德甫诗云:“重炮轻机迤逦来,江南江北哭声哀。衣冠文物归夷化,城郭山川付劫灰。三百年来无此战,八千里内有奇灾。桃源古洞今何在?翘首苍天问几回。”

  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忠县精忠中学国文教师毛亚藩写道:“卢沟七七衅端开,举国闻风仗义来。巡远睢阳同授命,丸泥函谷竞输材。只身赴敌童殇辈,万里勤王女将才。回首经年征战绩,成仁先烈有余哀。”(“巡远睢阳”指唐代名臣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中,二人协力死守睢阳十个月之久,城破被俘不屈而死的典故。“丸泥函谷”即用一团小泥丸就可把函谷关封闭住,后以“丸泥封关”形容地势险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守险拒敌。“万里勤王”指明末忠州籍女将秦良玉率领“白杆兵”3次万里请缨,北上勤王救驾,抗击后金的史实。)时任忠县县立中学教师的早期中共党员杨季陶在白桥溪路遇一卖菜小姑娘哭诉她的父亲从军抗战,“三年闭消息”“阿母死经年,阿婆更颓迈”的悲惨家境。杨季陶听后深表同情,归室而作《挑菜吟》:“挑菜何处来,更向何处卖?姑言年十五,家住白溪濑。有父早从军,远在雁门外,三年闭消息,无由知否泰。有弟年十三,市井学无赖,阿母死经年,阿婆更颓迈。起坐须人扶,侍奉无人代,家有五亩园,锄耘不能怠。依此托微命,匆匆历三载……何日息兵戈,了此饥寒债。”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达,本应造福于人类,给世界带来繁荣昌盛。可日本侵略者将科技成果用来作为杀人利器,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灾难。毛亚藩怒作七律,写道:“科学昌明溯远西,杀人利器斗新奇。流金灼石烧夷弹,御气排空轰炸机。风景江河慷以慨,人民城郭是也非。文明到底成摧毁,作俑伊谁始愿违。”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秦肃三得知日寇施放毒气弹,愤而作五言《咏毒瓦斯》:“造物生生意,动机何慈祥。同是生物类,胡为相自戕。惟此毒瓦斯,造者应天殃。杀人无声息,其毒不可防。生物遇即死,如火焚枯房。动及数万众,骨朽真堪伤。何为致惨死,而不造康强?!”

  抗战时期,汉奸大量出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汉奸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王克敏、王揖唐、齐燮元、殷汝耕、梁鸿志等竞相投敌,认贼作父。特别是1939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宣传部代理部长周佛海和军委会第五部部长陈公博投敌后,20个国民党中央委员追随降日,以此构成南京伪“国民政府”的基础。58名国军将官先后率50余万军队成建制投敌,成为日本占领区伪军的主要来源。他们为虎作伥,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忠州诗人满腔怒火,毛亚藩写作《虎伥行》揭露汉奸丑行:“人欲避虎伥前驱,人欲除伥虎与俱。虎兮伥兮若狼狈,伥假虎威虎负嵎。虎威猛兮人可避,傍虎作威伥尤历。靦然人面实兽心,以人制人虎狡计!虎欲逐逐视眈眈,镇日咆哮南山南。何物伥鬼供颐使,不灭人类心不甘……或谓虎与人异类,伥亦犹人宁虎媚。或谓君胡信鬼神,齐东野语未必真。吁嗟乎!天地之大何不容,我初闻之亦否否。虎伥虎伥何多多,君不见今日汉奸与走狗!”

  忠州儿女踊跃从军抗日,诗人们写诗歌颂道:“积谷防饥儿防老,全忠自古难全孝。国家征兵例有常,时势英雄须年少。不灭倭寇便人奴,成仁成功惟两途。百年血耻一洗清,最后胜利终归吾。父母爱儿更爱国,妻明大义心尤热。临征为我整戎装,一杯热酒壮行色……此行死生不可知,不死凯旋会有期。死后青山随处有,何须万里革裹尸。”忠县三汇乡中心国民学校教务主任谢静波,偕妻秦光琼(教员)自愿从军抗日。1945年1月4日,县长杨鹤鸣和各界人士亲送他们入伍。汪悌初写诗相赠:“深更絮语情难尽,俨是神州爱国花。伫看从戎投笔去,扫除倭虏复中华。”

  因日寇侵略而流离失所的华东、华中沦陷区难民近800余名寄寓忠县,其中不乏诗人作家,同样写出大量的抗战诗词。湖北宜昌东湖县周维翰《移忠州》:“无端大祸降天空,远弃夷陵寄寓忠。救国频思巴蔓子,谪居最慕陆宣公。一身怀抱成空泡,八口飘零似转蓬。但愿烽烟从速息,买舟好下大江东。”湖北江陵名儒严昭缙《转住忠县城》:“闻道客从冀北来,争询战况几时开。卢沟遗恨传千古,胜地名城化劫灰。”“故乡沦陷几经年,抗战全凭意志坚。同德同心齐御侮,须知人力定回天。”这些诗词揭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同心御侮、定能取胜的坚定信念。

  我国忠勇将士,奋勇杀敌,屡战告捷。忠州诗人们满腔热情,为他们高唱赞歌。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孤军御寇。任过四川省议员、忠县农会会长、忠县县立高小校长的艾琴月连赋4首五律,歌颂“将军真义勇”“精忠图报国”。淞沪抗战爆发,他心潮难平,挥笔写出《闻十九路军淞沪御倭》:“上海频开衅,西山亦治兵。全才夸蒋济,奇计出陈平。敌帅闻三易,惊人听一鸣。轻身经百战,国史也增荣。”(蒋济,字子通,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博学多才、善于谋略,是曹魏四代辅臣。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伟大的谋略家。他常出奇计,消除国家忧患。)作者用蒋济比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蒋光鼐、以陈平比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陈铭枢。毛亚藩百感交集,一气写出20首《感时伤怀》:其一写道:“健儿百万气如虹,出入枪林弹雨中。拼把头颅还祖国,誓将血泪叩苍穹。连珠大炮如无睹,赤手空拳转有功。物质精神谁制胜,好凭吾辈判雌雄。”

  1937年12月,陆军第102后方医院迁驻忠县东门外治平堂(1945年4月撤离)。8年中,忠县各单位组织和各界人士,多次前往医院慰问为国为民流血负伤的官兵。1939年中秋节,县城各界代表前往医院慰问伤兵,毛亚藩写下一组七律称颂他们。《赠断足壮士》:“请缨壮士奋前程,弹雨枪林寄此生。探穴只身朝走马,含枚百里夜争营。尚余吾舌犹心竞,宁向倭奴作膝行。百足之虫终不死,勉旃继起跻升平。”《赠折臂壮士》:“英年矢志扫胡尘,百战归来剩此身。誓为同胞登衽席,留将只手挽乾坤。千声雷动宁孤掌,万众郊迎拜伟人。堪笑新丰偷活叟,一肢空废孰如君。”《赠瞽目同志》:“英雄裂眦起悲歌,万里夷氛奈若何!忍见生灵沦水火,凭将血泪洗山河。高堂不负成龙望,百岁行看走马过。臣眼如君宁患瞽,孤光耿耿照羲娥。”《赠哑同志》:“秋江呜咽怒涛声,无限伤心待一鸣。嚼血常山犹骂贼,斩衣豫让竟吞声。人间宁作寒蝉噤,塞上凭闻露鹤惊。叱咤风云今已矣,长天回首不胜情。”

  抗战时期,阵亡的忠县籍官兵有上校团长谢北亭、中校营长郭寿极、炮兵少校连长沈鸿等共1345名。为纪念他们,1941年7月,忠县政府在城西西山公园广场南端修建“抗日英雄纪念碑”,碑身高一丈有余,下面碑座六角形,有浮雕图案,并刻有时任县长蒲殿钦撰写的碑文。同时修建了忠烈祠,桐城派学者、诗人秦山高为之撰写楹联:“集意志力量之中,精诚团结共赴沙场,誓争回赤县神州,正气慑强邻,炯炯忠忱千劫映;以国家民族为上,生命牺牲惟余碧血,同办到成仁成义,芳名祀新庙,堂堂烈士万年香。”盛赞他们“炯炯忠忱千劫映”“堂堂烈士万年香”。忠烈祠内陈列抗战阵亡的忠县籍官兵木主(牌位),以供人们瞻仰。毛亚藩《谒忠烈祠》赞道:“巴严挺忠烈,嘉名独锡‘忠’。山川效灵异,千载沐休风。伟哉诸烈士,忠烈今古同。头颅还祖国,浩气塞苍穹。誓将百年身,永奠万年功。倭计无所逞,国榷日崇隆。乡邦酬懋绩,列祀在瞽宗。阵地不南北,官阶无卑崇。及其成仁一,同此俎豆丰。我来一瞻仰,肃然起敬恭。”(首句中“巴严”指忠州历史名人巴蔓子、严颜。)

  鲁迅精辟地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论睁了眼看》)这些充满激情的抗日爱国诗词,是救亡图存的抗战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忠勇救国的“前途的灯火”,在当时喊出了人们的心声,鼓舞了士气;现在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前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文艺副刊
将军百战建功业(二)
忠县的抗日救亡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