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榜样之力传递法治温度
——忠县3名律师守护公平正义的故事
  冉启植翻阅法律书籍。

  范忠平在草拟法律文书。

  向文宴在会上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袁明琼

  9月25日,是全国律师宣传日。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3位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初心的法律人:以法为盾护民生的冉启植、解纷追薪暖民心的范忠平、守护弱者显担当的向文宴。他们以不同的足迹,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律师守护公平正义、传递法治温度的鲜活群像。

  冉启植

  三十载跨界坚守  以法为盾护基层民生

  【个人简介】冉启植,57岁,忠县律师行业第一党支部书记,忠县县委、县政府法律顾问,忠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委员会首席仲裁员。从事律师工作30年,先后获得司法部“党员律师标兵”、中国法学会“优秀刑事辩护律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当初从教师转行做律师,身边人都觉得意外。”回忆起职业转型的起点,冉启植脸上带着笑意,眼中却满是对法治事业的坚定。这份“意外”的选择,让他在基层法治道路上一走就是30余年,他用行动诠释着“为正义发声、为百姓服务”的初心。

  跨界追梦:从教师到律师的“意外”转型

  一次偶然机会,在小学任教的冉启植接触到法律知识,被其中蕴含的公平正义理念深深吸引。此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还专程前往大学深造,最终在1994年底取得律师执业证。​

  1995年,冉启植从学校调入忠县司法局工作,历任忠县原律师事务所主任、忠县司法局原法制宣教科科长、原法律援助管理科科长。2005年,冉启植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铁饭碗”,下海从事专职律师工作。​

  “公职身份有局限,我想更自由地为群众代理案件,更直接地守护正义。”这份对法治事业的纯粹追求,让冉启植毅然踏上新的征程。执业期间,从行政赔偿到刑事辩护,从民事纠纷到经济案件,冉启植对每一起案件都倾注心血。他始终秉持“胜诉不是唯一目标,维护公平正义才是根本”的理念,利用法律知识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赢得当事人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守护正义:法律援助揪出诈骗团伙

  2024年,个体户孙华(化名)经人介绍贷款50万元,却被上海一家第三方公司以“中介费”名义划走15万元,实际仅拿到35万元。孙华报警后被派出所认定为民事纠纷,建议他向法院起诉。​

  孙华找到冉启植后,冉启植仔细听取其陈述、查阅相关资料,凭借多年办案经验敏锐判断:“这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而是介绍人与第三方公司勾结,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诈骗!”​

  了解到孙华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后,冉启植决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他连夜加班拟写控告书,第二天一早就递交至检察院和公安局,请求刑事立案。经检警双方研判,案件很快立案侦查。随着调查深入,一起涉及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40余名犯罪嫌疑人的集团诈骗案浮出水面。最终,公安部将此案列为部督案件,打掉了犯罪团伙,孙华的15万元损失全额追回。

  扎根基层:调解、普法双线发力​

  除了法庭上的唇枪舌剑外,冉启植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矛盾调解现场、校园普法课堂等基层一线。作为忠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委员会首席仲裁员、忠县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成员,他始终秉持“调解优先、案结事了”原则,用耐心和同理心化解一起又一起疑难纠纷。​

  今年9月,冉启植接到指派,前往一乡镇调处一起两人溺水死亡案件。抵达案发地后,他先实地查看现场、走访村民,了解案件细节,随后组织受害人亲属与涉事公司沟通。

  “一边是失去亲人的悲痛,一边是企业的责任争议,双方情绪对立很严重。”冉启植回忆,他从法律责任、人情伦理等角度入手,耐心疏导双方情绪,讲解相关法律规定,经过4个多小时的沟通,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兑现赔偿款,让逝者顺利入土安葬。

  “调解的意义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让双方都能接受,让矛盾真正化解。”冉启植说。​

  在普法宣传领域,冉启植更是不遗余力。多年来,他围绕校园安全、学生霸凌、未成年人保护等热点问题,用情景剧、提问互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案例为多所学校的学生宣讲法治课,让学生们明白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红色引领:做基层法治的带头人

  作为忠县律师行业第一党支部书记,冉启植还带领党支部党员律师成立“党员律师工作室”,作出“我是党员,请你放心”的承诺,组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

  此外,冉启植还组织律师成立调解室,义务参与信访案件、重大疑难纠纷调解,积极投身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律师的社会责任。​

  从讲台到法庭,从青丝到白发,冉启植用30余载的坚守证明:有一种职业追求,叫“为正义发声”;有一种初心使命,叫“为百姓服务”。

  范忠平

  近三十载法治“微光”  解纷追薪暖民心

  【个人简介】范忠平,51岁,忠县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忠县县委、县政府法律顾问,忠县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专家库成员。从事律师工作近30年,先后获得市律师协会“优秀共产党员”、忠县律师行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律师不只是谋生的职业,更是守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的法治‘微光’。”这是范忠平扎根律师行业近30年,刻在心底的信念。

  深夜接案:浇灭医患纠纷“火药桶”​

  去年5月的一个深夜,范忠平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当事人王明(化名)的声音带着哭腔与怒火:“范律师,我妈早上因头晕倒地送到医院,医生说输两天液就好,可刚刚……一个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这个事我绝不善罢甘休!”​

  范忠平瞬间绷紧了神经,他太清楚这种突发的医疗意外背后,藏着随时可能激化的医患矛盾,一旦引导不当,很可能从“维权”变成“冲突”。他没有急于安慰,而是先抓住问题核心,用沉稳的语气稳住王明:“你先冷静,咱们先把该做的事做扎实。你是不是怀疑医院救治有问题?”​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范忠平立刻向王明给出指引:“第一步,现在就去医院封存病历,这是证明事实的关键,一点都不能马虎;第二步,申请第三方介入做尸检,只有明确死亡原因,后续的维权才有依据。”电话里,他反复叮嘱王明:“别冲动,按流程来。”挂掉电话后,他又主动联系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说明情况,为第二天的调解提前铺路。​

  王明按照范忠平的指引顺利封存病历。次日一早,范忠平便陪着他赶到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面对情绪激动的王明,他一边用法律条款讲清责任边界,一边用共情的语气疏导情绪:“家属的悲痛能理解,但咱们得靠证据说话;医院也有责任配合调查,给家属一个明确的说法。”​

  最终,在范忠平的协调下,双方就死亡原因达成一致共识,王明冷静地将母亲遗体接回老家安葬。后续索赔阶段,范忠平又帮王明梳理证据、计算赔偿金额,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一场险些升级为恶性事件的纠纷,就这样在范忠平的“耐心+专业”中和平化解。

  “律师不仅要帮当事人赢官司,更要帮社会解矛盾。”这是范忠平常说的话,而这样的“矛盾化解时刻”,在他近30年的职业生涯里,早已是常态。​

  跨省追薪:为11名农民工讨回8年血汗钱

  今年2月,范忠平接到一起棘手的维权案——11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8年,维权之路屡屡碰壁。​

  2017年5月,新立镇的农民工刘友华(化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1名工友,跟着本村包工头王某前往河北省某工地务工。同年12月工程结束,王某却以“甲方未付承包款”为由,只给刘友华等人打了一张合计金额为15万元的欠条,既没写清每名工人的具体姓名,也没注明每人该得的工资数额,只口头承诺“2018年3月付款”。​

  这一等,就是8年。其间,刘友华和工友们多次跨省讨薪,王某却始终以“没钱”推脱,直到2025年2月,走投无路的刘友华找到了范忠平。

  接手案件后,范忠平首先遇到了“硬骨头”:欠条信息模糊,不利于立案;时间过去太久,刘友华早已联系不上部分外地工友,连“谁该拿多少钱”都没法确定。

  “农民工挣的是血汗钱,不能让他们白等。”范忠平没有放弃,他先从刘友华入手,一点点梳理当年的务工记忆,再通过村委会、工地旧同事等渠道,逐个联系分散在各地的工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忠平不仅联系上了所有工人,还收集到当年的记工表、王某关于工资发放的通话录音等证据,一点点拼凑出每名工友的工资明细。随后,他又多次找到包工头王某,一边摆证据、讲法律,明确其付款义务;一边动之以情,讲述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可王某拒不配合,范忠平当即决定提起诉讼。

  庭审中,范忠平将11名工友的务工记录、考勤凭证与工资明细逐一对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清晰证明了欠款事实。最终,法院判决王某支付工资,范忠平又跟进申请强制执行,帮11名农民工顺利拿到了拖欠8年的血汗钱。​

  “看到工友们拿到工资时的笑脸,我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范忠平的语气里满是暖意。

  扛起新责:聚“微光”​推动地方法治建设

  从代理个案到参与公益调解,从为个体维权到为群体发声,范忠平的脚步从未停下。今年,他经选举担任忠县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层。除了办案外,他还要牵头组织律师行业培训、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推动更多律师参与到地方法治建设中。

  范忠平说,未来,他还要继续做“为民维权的律师”“法治建设的践行者”,守护更多人的公平正义,为忠县的法治天空添上更多“微光”。

  向文宴

  十年温情执业路  守护弱者显担当

  【个人简介】向文宴,34岁,政协忠县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忠县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忠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从事律师工作10年,先后获得县级“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建言献策先进个人”“优秀协商员”等荣誉称号。

  见到向文宴时,她正在整理桌上的案卷:有的记录着家庭主妇面对离婚时的手足无措,有的承载着未成年受害者家庭的痛苦与期盼,有的书写着劳动者遭遇工伤后的维权诉求。在执业的10年间,向文宴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为身处困境的当事人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为家庭主妇维权:让家务劳动“有价”​

  “很多家庭主妇在离婚时,就像手无寸铁的人站在战场上,她们不懂法律,不了解家庭财产状况,维权之路举步维艰。”谈及执业中印象深刻的案件,向文宴首先提到了周惠(化名)的离婚纠纷。

  2007年,周惠与丈夫王瑞生(化名)登记结婚。自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便放弃工作,在家做起全职家庭主妇,悉心照料两个孩子和公婆,包揽所有家务,让丈夫能安心在外打拼。​

  今年3月,王瑞生突然起诉离婚,并以“由自己抚养两个孩子且不要求周惠支付抚养费”为由,主张夫妻名下的两套房产都归自己所有,要求周惠净身出户。​

  此时的周惠,早与社会脱节多年,没有收入来源,缺乏人脉资源,更对丈夫在外的收入、银行存款等财产情况一无所知。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她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连查清丈夫真实经济状况都困难重重。

  面对这样的困境,向文宴深入了解案件细节后,在法庭上为女方主张了家务劳动补偿,并在庭后多次与王瑞生沟通协商,向其阐明相关法律规定,强调周惠在婚姻中的贡献。​

  最终,在向文宴的斡旋下,双方通过调解达成协议:双方离婚,王瑞生支付周惠8万元家务劳动补偿,老家乡下的房子归周惠所有,两个孩子的抚养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这场调解,不仅为周惠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也让她在离婚后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为未成年受害者护航:法律与温情双守护​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与希望。因此,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我们律师不仅要专注于法律程序的推进和权益的争取,更应该关注当事人的实际困难与心理状态。” 执业10年,向文宴始终秉持“法律之外更有人情”的理念。

  2024年3月,向文宴代理一起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时,既用专业法律知识为受害者争取权益,也以温情给予其心灵慰藉。

  当时,罗某在明知小洁(化名)未满14周岁的情况下,通过威胁手段将小洁约出并实施强奸行为,导致小洁怀孕。年仅12岁的小洁遭受侵害后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拒绝与他人沟通,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日常生活完全离不开家人陪伴和心理医生干预。

  作为小洁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代理律师,向文宴就小洁所遭受的物质损失(如医疗费、心理治疗费、护理费等)向罗某提起赔偿主张。同时,她就小洁的精神损害赔偿展开维权。凭借多年从业经验,她深知此类案件中,受害者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赔偿,更需要身心层面的救助。

  当得知小洁因心理创伤需持续接受治疗,而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承担高额费用时,向文宴迅速制定多维度维权方案:审查起诉阶段,向文宴协助小洁及其监护人整理材料,向检察院提出司法救助申请,为小洁争取到司法救助金;考虑到小洁的心理创伤,她主动与检察院沟通,借助检察机关与公益组织的协作机制,联系县红十字会为小洁提供免费专业心理辅导,逐步缓解其心理压力。​

  经多次庭前沟通,最终,被告方支付了小洁的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赔偿款。

  多角色担当:从维权者到建言者​

  除了律师身份外,作为政协委员和忠县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向文宴还积极建言献策——她将执业中发现的民生问题转化为提案,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基层法律服务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婚姻家事到刑事辩护,从工伤维权到合同纠纷,向文宴始终以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热忱,依法维护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践行着“让法律有温度”的初心。

  “法律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守护弱者的有力武器。作为律师,不仅要成为专业的法律从业者,更要做有温度的权益守护者。”向文宴坚信,法律能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感受到法治的温度,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忠县3名律师守护公平正义的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以榜样之力传递法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