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额信贷“贷”动熊世勇成养牛大户
谢国邦
熊世勇将牛牵到山坡上放养
  本报记者 谢国邦

  “多亏有免费的牛耕田,家里3亩多的秧苗田才顺利栽完。”近日,涂井乡巴山村四组建卡贫困户付朝红看着田里长势良好的水稻非常高兴。

  付朝红能这么顺利地进行农事,多亏了熊世勇的帮助。

  巴山村海拔较高,村民依山而居,每年水稻栽种时节,都需抢水耕田。今年和往年一样,遇到下雨天,大家抢着时机耕田,而有的村民家里却没有耕牛。

  “我家里养的牛多,需要的直接把我的牛牵去耕田。”见到大伙着急,熊世勇免费为大家提供耕牛。

  今年春耕季节,熊世勇免费为村里的10余户村民提供了耕牛。大家都想不到的是,4年前的熊世勇还是个贫困户。

  今年46岁的熊世勇一直在家里耕作田地,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加上两个子女读书,费用增加,2016年,熊世勇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熊世勇的困境,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缓解他的经济压力,村委会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同时让他当起护林员,每月有200元的工资。

  虽然每个月有一笔稳定的经济来源,但要彻底摆脱贫困,要实现增收致富,还差得远。

  巴山村村干部密切关注贫困户的思想动向,隔三差五来他家,建议他利用巡山护林的机会发展养殖业。

  村干部的提醒,让熊世勇萌生了养牛的想法。加之以前他与别人合伙养过牛, 有养牛的经验。

  虽然不用担心技术问题,但养牛需要本钱,一头仔牛要三四千元,本钱从何而来?这让熊世勇一时犯了愁。

  “小额信贷。”村干部这一政策宣讲,让熊世勇一下看到了希望。在填申请、跑手续等流程后,熊世勇顺利地拿到了5万元小额信贷款,购买了5头母牛,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

  平时,熊世勇把牛牵到山坡上放养。牛在吃草的时候,熊世勇就利用空余时间巡山护林,实现了两者兼顾。不出半年,5头母牛长得膘肥体壮。

  看着长势不错的牛群,熊世勇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

  2018年,熊世勇的养牛数量变为了10头。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头牛成长,虚心向畜牧技术人员学习防疫技术,向周边的养牛能手请教养殖技术。

  “一头母牛一年能繁殖一头仔牛,要是能像滚雪球一样做大,那收益自然会增多。”2019年初,熊世勇在偿还以前贷款的基础上再一次申请到小额信贷。养殖规模从10头增长到30头,分成两批在山坡上放养。

  在养殖过程中,熊世勇也遇到过伤心事。有一次,一头牛在山坡上放养时,遇到打雷受到惊吓,四外逃窜,结果被系着的绳子吊死。望着死去的牛和近万元的损失,夫妻俩哭了。经过请教专业人士,熊世勇决定改变一下养殖方式。

  之后,熊世勇改变放养的方法,那就是不系绳子,自己每天多去几次放养的地方看管。

  “只要能把养殖搞好,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被晒得黝黑的熊世勇谈起自己的养殖经历,说得最多的是在脱贫的路上一定不能怕苦怕累,无论天气有多糟糕,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要把管护工作做好。

  到去年底,熊世勇养殖了30多头牛,其中公牛2头、母牛20头、仔牛9头,共价值20多万元。 

  牛养了起来,如何最大限度产生收益?熊世勇动了脑筋,他把牛屠宰后卖掉,每头牛的利润能保持在10000元以上。去年春节,他一共卖出4头牛,收入近50000元。

  通过养牛,熊世勇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帮助,更重要的是,这让他找到了一条稳步增收的路子。现在,腰包鼓起的熊世勇正在准备流转村里的土地种植牧草。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把技术传给周边的村民,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社会民生
双桂镇 今年新增5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
小额信贷“贷”动熊世勇成养牛大户
分拣柑橘
直播
150公斤槐花蜜待出售
邓海军:货车驾驶员转型饲养山羊
把脱贫“倒计时牌”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