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兴孝
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中旬的一天,国民党剿共部队某部五团派出一个加强连,在国民党县党部特务的带领下,摸黑进驻距忠县县城近百里山路的四方碑旅店。这个旅店是一个“穿心店”,县城的石板大道从店内通过,下层是厨房、饭堂,楼上住客人,屋外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舍此无法通过。部队进驻后,立即前后派出双岗值守人员,店老板、伙计、旅客一律不准出入。谢姓老板大吃一惊,不知何故。后来从队伍里的伙夫口中得知,明日拂晓要包围北区中学,抓捕共匪。谢老板赶紧派一精干伙计,从自己住的屋里翻窗下到河边,飞快跑到三里外的智华寺给北区中学校长周成才报信。
周成才,字梦若,生于1900年,忠县马灌高洞人。他1924年考入北平俄文专修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校党支部书记,领导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决定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撤离北平。周回到家乡,与中共忠县地方组织负责人金泣儒、范新畴接上组织关系,以忠县石宝印山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次年春,中共忠县第一届县委成立,下设东、西、北3个区委,周任北区区委书记。周根据县委指示,动用各种关系,说服北区三乡即旧制马灌、官坝、三汇地方实力派人士,出面敦促县政府批准将忠县北区区立小学改办为忠县北区区立中学。1929年春,忠县北区中学正式成立,周成才出任校长。
周校长把北区中学办成了一所革命的新型学校。开办初,12名教职员工中有共产党员3人。教学设施、内容及活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思想。图书室购置了新文学和左联书刊。国文选授陈独秀的《青年的责任》、李大钊的《今》、鲁迅的《孔乙己》、郭沫若的《女神》、潘梓年的《文学概论》。提倡学生读《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周校长亲授《三民主义》,选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除了正常上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外,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学生自治活动。
学校面向全县招收进步学生,生源以北区三乡为主。学校春季招了一个班,秋季招了两个班。除了笔试外,周校长亲自主持面试。学生都是十几岁的青年,综合素质不错。学生进校后经过思想武装,活动锻炼,迅速成长为进步青年。很快,学校培养了一批先进分子,杨波、袁兴林、吴如德、莫官旭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区中学“闹共”,事情还得从周成才说起。周任校长期间,被选为中共忠县县委委员。他既办学育人,又参加革命。1929年中秋节,周和县委负责人陈云庵,在花桥乡西区团练长沈西元家,召开后乡5个乡的团总会议,将各乡武装组成冬防游击队,反抗驻军“烂五团”危害地方。12月2日,冬防游击队在永丰乡观音桥伏击“烂五团”,打得其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烂五团”不仅剿共失败,而且损失惨重,冬防游击队极大震慑了地方反动势力。
周成才收到“烂五团”一个连秘密进驻四方碑“穿心店”的消息后,迅速判明形势,“烂五团”这是要报复,不仅要抓捕共党,还很可能血洗学校,制造惨案。据共产党员袁兴林回忆,学校先开了党员会,接着在校长室召开职工会和班干部会。会上,周校长讲了眼前的严峻形势,当务之急是立即组织师生、员工撤离,避敌锋芒,保证安全。接着教师深入各班,指导整理衣被书箱,准备离校。同时强调,时间充裕,不要慌乱。因为平时训练有素,学生很快背起背篓,在操场列队。清点人数后,周校长简单讲话,指定队伍负责人和撤离路线后,学生们分成马灌、官坝、三汇3条路线撤离。教员随后检查教室、寝室,整理内务后离校。周校长烧毁了教职工名册、学生成绩册、注册簿后最后一个离校,主要是防止敌人按册抓捕师生。
第二天早上5点,“烂五团”悄悄包围了北区中学,发现一个人也没有,气得跺脚,这才想起可能走漏了风声,便派人回四方碑旅店兴师问罪,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气急败坏的“烂五团”只好发布告声明取缔北区中学,同时发布了周校长的通辑令。
周成才当晚不敢回家,不知撤往何方。后来家人曾收到周发自汉口的信息,只说人在武汉,安全,勿念。没有具体地址,也不让回信。事实上,周仍在武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周的妻子收到一封发自北平的信,并附照片一张,信中说:“我去关东,以赴国难,关山万重,鱼雁难通。”从此,音讯断绝。
解放后,周的家人向各级党组织写信,多方打听周的下落,均不知所终。也许周连同派他去东北的上级,都牺牲了。其实,周成才早已抱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只是不知卒于何日,葬于何地。
周创办了忠县唯一一所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学——北区中学。校龄虽短短一年,却为忠县培养了一批革命力量。学校被解散后,学生们回到各地继续宣传革命。不少骨干继续参加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新青社”的活动,直到1950年10月迎来解放。
(作者系忠县三汇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