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代奎
天池山东边为白化山,相传因白居易到此而得名。白化山顶有个望水古场,因地处交通要道,所以很兴旺。场上有座远近闻名的庙宇,位于山顶,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只见长江如带,蜿蜒回环,峰峦叠翠,气象万千,因而取名望水寺。
古时候,忠州分为崇仁、敦让二里,每里十甲。甲有甲长,里有里正。望水属于崇仁里八甲,在上场口有片几亩大的芭蕉林,中间一笼长得特别大。在下场口有座小庙,一个长老,两个徒弟,长老虽佛法精湛,庙宇香火却难以旺盛。他探究原因,与人闲聊,慢慢弄明白了香火不盛的重要原因是庙宇狭小、地势偏僻。长老反复观察全场,相中了上场口长着芭蕉的那块地方,那里地势高旷,还是行人必经之道。怎么才能得到这块地呢?即使到手,又哪来钱财修建庙宇?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绝招:他挑选了一尊尺多高的小石佛,偷偷埋在芭蕉林下。待到草长苔封,不显痕迹,便煞有介事地对两个徒弟说:“我连续三晚都梦见释迦牟尼佛,他说望水场是我佛门圣地,芭蕉林下是我栖息之所。我到此已有三年,你们肉眼凡胎,毫不知觉,真有负于我。你们快去请本场首士来,商议此事。”
两个徒弟急忙到首士家,向他作了禀报。首士听了又惊又喜,立即跟着小和尚来会长老。长老又把夜梦之事活灵活现地说给首士听。首士听了,半信半疑。长老提议:“梦虚与不虚,佛灵与不灵,去芭蕉林找找不就知道了吗?”首士点头同意,喊了场上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香客和农夫,带上锄头,一起到芭蕉林。长老指点大家东挖挖、西挖挖,果然在最大的那笼芭蕉下挖出小石佛。众人惊喜万状,长老当场跪倒在地,连连磕头,直念“南无阿弥陀佛”,首士和众人也纷纷跪下,众口一词,求菩萨保佑。首士禀报甲长,甲长又禀报里正,里正不敢怠慢,骑马进城,禀报忠州官府。知州等大小官员也信以为真,视为祥瑞。望水场出了如此奇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越传越神。长老趁机募化钱财,在忠州官府的支持、资助下,集工雇匠,择吉日动工,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新庙宇终于竣工。新庙宇宽敞宏大,金碧辉煌。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大势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塑得栩栩如生。举行大典那天,忠州知州、别驾、主簿、学正、训导等大小官员都骑马坐轿,翻山越岭,前来参加。知州亲自书写寺名“望水寺”,制成匾额,并题一联“法界虚融哪管山高路远,佛门辽阔任他风起云涌”。从此以后,望水寺声名远播,香火极盛。
过了几年,长老又闷闷不乐,他想:有庙有鼓,不可无钟。钟,又数铜钟最好,声音清越,声传最远。但要铸一口铜钟太难了,不但需钱多,而且难铸造、难运输。他日思暮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日夜祷告,求神拜佛,希望望水寺能有一口铜钟。真是心诚则灵,长老求钟心切,感动了佛祖,佛祖决定送一口铜钟给望水寺,以了佛缘。
江南岸方斗山上的方广寺本是座很有名气的古寺,有两口质精声洪的巨大铜钟,系唐代武则天时“天策万岁元年”所铸。恰在这时,方广寺和尚不守佛门清规,污秽了圣地,庙运衰落。铜钟乃千年之物,极有灵气,诉诸佛祖,要飞离此寺,请佛祖指示飞往何处。佛祖正在为望水寺物色铜钟,一听大喜,便叫大铜钟飞到望水寺,小铜钟飞到忠州城鼓楼。
大铜钟得了法旨,就托梦给望水寺长老,说自己将离开方广寺,飞来望水寺,叫他于第二天夜晚不要关山门。长老醒来,大喜过望,叫来小和尚,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当晚虚掩山门,莫闩门闩,迎接神钟。谁知小和尚听了心里不以为然,认为师父又在装神弄鬼,自欺欺人。钟一没长翅膀,二没成神仙,哪会飞来飞去?寻思而今盗贼猖獗,晚上不关山门,那不是开门揖盗吗?师父真是老糊涂了。小和尚自作主张,晚上关了山门,上了门闩,还加了条杠子顶住大门。心想我就守在门后,假若真有钟飞来,我开门也来得及。
到了半夜,巨钟飞来,撞向山门,“轰”的一声巨响,震得山鸣谷应。小和尚吓得魂飞魄散,浑身发软,站不起来,哪还能去打开山门?巨钟又“轰”的一声撞到门上,顿时地动山摇,小和尚吓得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巨钟再次撞来,还是没能撞开山门,一气之下撞到一壁悬岩上,“当”的一声巨响,岩未撞穿,钟未撞破,反而被弹出三十里,坠落在忠州城东的东溪口。小铜钟则平安飞抵忠州城,稳稳当当地悬挂于鼓楼之上。大铜钟沉入水底,心中愤愤不平。每当鼓楼钟声响起,它就在水底呼号回应,振动江水,掀起巨浪漩涡。所以东溪口也叫作钟溪口,枯水时节露出的大石坝叫钟坝子。
第二天早上,长老起床,出了禅室,只见山门紧闭,铁杠顶住门闩,小和尚瘫在地上。开门一看,山门上三处撞痕,明白是小和尚误了事。他又气又怄,一声长叹。巨钟所撞的悬岩壁上,则留下巨钟的形影,至今犹存。岩壁如同悬吊着一口巨钟,很远就能望见,所以人们就叫它悬钟岩。岩下的大坝子,则称为吊钟坝。
(作者系忠县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