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伯华
前不久,宽阔的长江江面上,一艘满载3700余吨小麦的大型散装货轮,缓缓停靠在忠县新生港滚装码头。随即,这些小麦被大货车运往距离码头不远的重庆金沙河面业公司。这批来自中国北方的小麦,将在这里被加工成面粉和挂面,最终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1年,在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浪潮中,忠县迎来了一家重量级食品加工企业——重庆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自落户以来,这家由河北金沙河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化企业,不仅以日均加工1000吨小麦、生产150吨挂面的硬核产能成为西南地区面制品行业标杆,更以全产业链思维深度融入地方发展,为忠县经济社会注入强劲动能。2月21日,重庆市召开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重庆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表彰为“优秀民营企业”。
筑牢粮仓——
千吨级产能守护“重庆饭桌”
作为重庆市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金沙河面业在忠县构建起从原粮储备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体系,也为全市筑起两道“粮食安全闸”——两座总储量六七万吨的小麦仓储库、5000吨成品粮库,以及日处理千吨级小麦的生产线,既保障了市级1000吨面粉应急储备任务,更将忠县打造为重庆重要的粮食物流节点。
如今,金沙河面业其日加工千吨小麦的机械轰鸣声,与长江黄金水道上的粮船汽笛声交织成忠县新“粮”辰美景。2024年,金沙河面业实现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6%,其承接的国家级麦制品产业集群项目已部分投产,将进一步释放产能优势,推动忠县从“产粮大县”向“食品强县”跃升。
编织幸福——
90%本土就业率背后的民生温度
在忠县新生街道,每天早高峰最热闹的除了学校,便是金沙河面业厂区。
金沙河面业200名员工中有180名来自本县,新生街道居民、45岁的张海霞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块钱,我已经很满意了。”张海霞说,她从以前务农到进厂当工人拿月薪,全靠金沙河面业落户在新生街道。张海霞的职业转型故事,正是金沙河公司让本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缩影。在这180名的职工中,还不乏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近年来,金沙河公司通过“技能培训+稳岗补贴+子女助学”组合拳,不仅保持三年零欠薪记录,更让金沙河成为忠县民营企业中的就业金字招牌。公司财务数据显示,企业每年为忠县创造劳动收益超1200万元。
“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每月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入职3年的员工夏和凤感慨。
激活物流——
港口经济与运输产业双轮驱动
长江畔的新生港,每月近万吨小麦通过传送带涌入金沙河仓库。每年200万元装卸费收入让这个曾经沉寂的码头重焕生机。
在陆路,每天30辆货车满载“忠县造”面粉、挂面发往重庆各区县,带动本地物流企业每年增收600万元~800万元。这种“港口+产业”的联动模式,使忠县在成渝食品产业带中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金沙河面业物流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港口装卸与陆路运输每年能为忠县创造超千万元综合收益。
创新协同——
一碗小面串起的跨区产业链
作为对口协同区县,2021年,大渡口区和忠县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重庆小面”产业链互补,形成一条集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重庆小面”产业链,共同为重庆小面产业发展赋能。
2022年7月1日,重庆小面产业园忠县园区揭牌。这标志着大渡口区与忠县合作发展小面产业又迈进了一步。同时,金沙河公司积极探索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与大渡口区等地的小面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定制化生产,推动形成“忠县面粉+主城调料”的跨区合作模式。2024年企业新增210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用于智能化改造和产品研发,其推出的专用高筋面粉已进入多家知名小面企业供应链,助力“重庆小面”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提升。
从一粒麦到一碗面,金沙河面业在忠县的发展轨迹,诠释着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的深刻内涵。随着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的全面推进,这家扎根长江之滨的企业,正以“三产融合”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工业反哺农业的忠县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