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华平
村道两旁樱花层叠绽放、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柑橘林郁郁葱葱如绿毯铺满山岭,产业地里跃动着村民忙碌的身影……4月的春风拂过地处高山的东溪镇华兴村,一幅春和景明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华兴村坚持绿色打底,大力推进“十百工程”,积极拓展产业发展路径,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2024年,华兴村被评为全县“十百工程”工作贡献突出村。
产业兴旺:有活力更有动力
登上华兴村一组、二组、三组交界处的山坡,映入眼帘的是规模宏大的忠县发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这是东溪镇2020年11月招引落户华兴村的企业,占地面积92亩,总投资7500万元,常年存栏生猪2.5万头,年出栏5万头。
“这里是渝东北片区单体规模最大、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智慧生猪养殖场。”东溪镇人大主席、华兴村联村干部孙秀萍介绍,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企业分红5万元。
华兴村五组黄泥冲,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田,如今成了村集体产业基地。眼下,田间垄土成行、黑膜覆盖,村民按照50厘米株距,将一株株嫩绿的西瓜苗移栽到土里。
2023年,村集体规划发展西瓜产业,将这片坡田进行翻整,当年种下50亩西瓜苗,夏季喜迎丰收。去年,村集体又在此种植了80亩西瓜。
“我们施有机肥,不打农药,西瓜口感脆甜。虽然去年天旱西瓜产量不高,但一上市就十分走俏。”华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云飞说,他们今年提前做好了抗旱准备,打算种植两季西瓜,预计收入突破10万元。
忙完春见柑橘采摘和销售,位于华兴村的小飞柑橘种植基地负责人何军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工人对果树修枝。2016年,湖北籍人何军承包华兴村245亩土地发展柑橘产业,主要种植春见和中华红橙两个品种。
经过近10年艰辛创业,何军从“门外汉”变成了“老行家”。“我对这里的土地和果树有了感情,舍不得走。我也想通过发展产业,力所能及地回馈这里的人。”何军说,这些年来,村干部帮助他解决了很多困难,助力他发展柑橘产业,他心里一直记着这份情。
自2012年华兴村建起第一家柑橘果园以来,如今已发展柑橘2100余亩,引进4家种植企业和1家加工企业,带动上百名群众就近就业。
“产业活了乡村、富了群众。这些年,我们村村民每年劳务收入不少于80万元。”罗云飞笑呵呵地说。
宜居和美:有颜值更有气质
行走在华兴村村道上,一路樱花相伴,空气中弥漫着淡雅清新的花香。
2022年,华兴村向县林业局争取行道树绿化资金30余万元,购买1000多株樱花树,组织村民在村主干道两旁栽植。樱花绽放时,犹如一道漂亮的花边镶嵌在山岭,成为华兴村春天里最美妙的景致。
“在城里可赏樱花,来我们村同样可以大饱眼福。”罗云飞自豪地说,这条5.5公里长的樱花大道,由沿线村民小组共同管理。
在乡村治理中,华兴村坚持“一事一议”,向群众问需、问计、问效,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2019年,华兴村采取“三个筹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乡贤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方式,仅用30天便筹集到42.6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30多盏,成为全镇率先完成亮化工程的村。
2024年,华兴村又筹资4.2万元,对全村15公里村道进行边沟疏通,并分段划片纳入各村民小组,实行“组长带头、村民参与”养护管理模式,路域环境变得更通畅、更干净、更安全。
同年,在联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积极协调下,华兴村将全村12公里自来水管道纳入重庆泽润水务有限公司代管,改变了原来由村集体管理的供水模式,解决了水流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华兴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全村拆除不合规建设坟墓14座,厚养薄葬的观念蔚然成风。同时,华兴村还实行“积分制”管理,村民积极参加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用“小积分”积攒“大文明”。
“以前村里矛盾纠纷多,按起葫芦浮起瓢,心里有苦说不出。现在矛盾少了,邻里和谐了,村民参与发展的意识也更强了。”罗云飞说,每年春节后,村“两委”会召开一次村民大会,以前大家总是找借口不来,开会时还闹哄哄的。现在大家都积极参会,不少人还提前到场,踊跃发言。
农旅融合:有流量更有力量
华兴村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接壤,四面山谷沟壑,属典型的山地风貌。东溪河流经山下,充沛的水资源滋润着两岸的农业产业。
2015年,县级招商引资项目选址落户华兴村。企业看好东溪河蜿蜒曲折的地理优势,投资搞起了惊险刺激的漂流项目。
“每年夏天前来体验的游客爆满,其中很多人来自石柱、万州等地。”说起东溪河漂流项目,罗云飞眉眼舒展。
从去年夏天开始,罗云飞心里就酝酿着一个想法:与企业合作,开展“西瓜采摘+漂流运动”活动,让游客在东溪河感受漂流刺激后,还能品尝华兴村高山西瓜的清凉爽甜。
罗云飞的想法有创意,也有底气。他说,村里的西瓜品质好、销量高,今年计划注册西瓜品牌,采摘“联姻”漂流,能让更多人知道华兴村的西瓜,也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谈及未来打算,罗云飞思路清晰:用好“十百工程”工作奖励资金,努力将村集体120亩果园打造成示范果园;利用生猪资源,发展香肠、腊肉加工产业;成立流动宴席服务团,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基层工作,实干才是硬道理。”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