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喀秋莎”火箭炮与航道交织的烽火岁月
——回忆二外曾祖父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 崔苍劲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宏大叙事中,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书写了壮丽的史诗。他们不仅在炮火纷飞的前线与敌人殊死搏斗,更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与航道运输的保障中,铸就了不朽的功勋。

  在八一建军节之际,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又一次回忆起多年前随父前往重庆南坪珊瑚村拜望二外曾祖父的情景。

  从我舅公保存的资料中得知,二外曾祖父袁家益于1928年1月出生在重庆忠县咸隆公社白寺村九组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12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初,他入朝参战,1954年9月胜利回国。转业后,二外曾祖父一直在航道部门工作,直到1980年退休。

  拜望二外曾祖父时,我们总会问及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每次他都是娓娓道来。

  鸭绿江,这条蜿蜒于中朝边境的河流,在抗美援朝期间成为志愿军最重要的出征航道。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先从安东鸭绿江下桥跨过鸭绿江,拉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序幕。此后,第66军、第50军等部队陆续从安东及长甸河口过江。

  鸭绿江航道不仅是人员集结的通道,更是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安东作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的最前沿,承担了运送物资、抢救伤员等重要战勤任务。志愿军后勤汽车修理厂、志愿军后勤总医院等均设在安东,各种作战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朝鲜前线,大批伤员从这里转到全国各地治疗。

  据二外曾祖父回忆,当时的鸭绿江航道充满了危险。美军飞机频繁轰炸桥梁和江面,试图切断志愿军的补给。为了保障运输畅通,工兵部队在冰封的江面上抢修桥梁,战士们用身体当支架,用双手搬石块,硬是在敌人的炮火下打通了这条“生命航道”,保障了物资和伤员的顺利转运。

  二外曾祖父所在的201团是当时唯一的炮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成为志愿军手中的“杀手锏”。这种学名为BM-13型的火箭炮,是苏联于二战期间首次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朝鲜战争爆发后,它被用于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外曾祖父的炮兵部队1951年1月入朝,他是驾驶着装满“喀秋莎”火箭炮的重载机入朝参战的。

  1951年9月1日晚上,志愿军将领一声令下,“喀秋莎”火箭炮齐齐发射,燃烧的炮弹宛如喷火的飞龙,从我方阵地腾空而起,顷刻之间便将美军7师的2个营完全覆盖,战局优势很快被我军牢牢掌握。全军无不对“喀秋莎”火箭炮充满了敬畏与自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航道运输与“喀秋莎”火箭炮的协同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航道运输保障了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和人员调动,为“喀秋莎”火箭炮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而“喀秋莎”火箭炮的强大火力,则为航道运输提供了安全保障,打击了敌军的轰炸和封锁。

  在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与航道运输的协同作战达到了极致。1952年10月14日,美军向上甘岭地区发动了攻击。在志愿军阵地上,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弹500余枚。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首长果断决定,将“喀秋莎”火箭炮配属给参战的15军。10月19日,“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实施齐射,无数拖着“红色尾巴”的火箭弹带着呼啸声掠空而过,整个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映得通红。在强大的炮火协同配合下,志愿军步兵同时向占领阵地的敌军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收复了表面阵地。

  每次讲到这里,我的二外曾祖父十分激动。他说:“永远忘不了‘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与航道运输保障交织的烽火岁月,也忘不了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和人民幸福的志愿军战友。”

  (作者单位:长江重庆航道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回忆二外曾祖父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
~~~
~~~
~~~
~~~
~~~——致“渝忠客2180”船主
~~~——宋代遥郡忠州的忠义将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公益广告
   第04版:文艺副刊
“喀秋莎”火箭炮与航道交织的烽火岁月
八一建军震长空
军魂
洪武十二年 62
剪纸作品展示
致敬巴蔓子将军
只为心中那抹不忍的浓愁
赠忠州防御使、授忠州团练使的播州土司祖、孙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