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乡土的心跳
——读散文集《风从故乡来》

  □ 陈露

  倪红艳是我二十多年的文友,为人真诚朴实,为文细腻温情。她说话有浓重的陕西口音,我和她文字交流多于当面交流,这样更为轻松。我一直喜欢她的文字,从报刊上的一篇篇散文,到散文集《风从故乡来》,她的文字总是灵动温婉,意韵悠长。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笔下的故乡,是无数游子心中的白月光。而倪红艳的散文集《风从故乡来》,同样是一本用文字织就的乡愁锦书,带着我们读者回溯陕西关中大地的悠悠过往,触摸乡村生活的温热纹理 。

  作者作为新闻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又兼具作家的温情细腻,她将关中大地的泥土庄稼、云朵蚂蚁、麦客草帽、社火油彩等乡村风物,化作笔下灵动的篇章。这些文字,不是简单的乡村记录,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与生命力的秦腔韵律,每一个字都跳跃着黄土地的脉搏。在她的笔下,故乡的人物是鲜活的,像老电影中的角色,带着岁月的痕迹与情感的温度。《父亲送我上大学》里,父亲“一步三回头”的身影,满含着深沉的父爱,这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爱一样,朴实无华却直击人心。《丁家山》中挂着鼻涕的小男孩,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那份质朴与纯真,瞬间将读者拉回到童年的乡村时光。还有上炕不脱鞋的巴婆、不怕炎热皮肤黝黑的麦客、走村串户的木匠、憨头憨脑的二傻……这些平凡的人物,构成了关中农民的群像,展现出他们坚韧、勤劳的筋骨。

  作者以风轻云淡的笔调,重构了过去的乡村生活。秦腔在书页中唱响,那是醇厚的乡音,是故乡的呼唤;灯笼在文字里高悬,照亮了游子归家的路途;柿子和庄稼在回忆里生长,唤醒了泥土深处的芬芳。曾经的苦难,在她的回望中,也淬炼出琥珀色的温柔。就像她写儿时随爷爷去镇上买猪娃,以为镇就是城;后来随父亲进县城卖麦草、看病,才知道县城也不是真正的城。这种递进式的成长经历,将一个农村小女孩渴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风从故乡来》有着独特的魅力。书中语言诗性与哲思交融,如“马家湾很小,小得只有两户人家;马家湾很大,大得养活了一个生产队”,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对比,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独特格局,更是乡土中国的缩影,让读者在简单的语句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丰富内涵。

  在细节描写上,作者更是功力深厚。比如描写社火画脸时,“沾扑坐叉板托描站瞧画”十个动词连用,将这一非遗技艺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能看到那色彩斑斓的脸谱逐渐成型,感受到乡村节日的热闹氛围。这种对细节的雕琢,让书中的乡村生活变得立体可感。 

  好的散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从想象的角度来看,作者能在寻常事物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风脾气大得很”“它应该摇不动高粱和玉米的身躯,所以只能在它们的缝隙里窜来窜去,掠走一点粮食的香味儿”,风在作者笔下有血有肉有性格。理发的推子也像人一样,不用时“寂寞起来,静静地躺在老旧的抽屉里”。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全都温暖而有情。

  《风从故乡来》还具有超越个人叙事的文化自觉。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农耕文明正逐渐消逝,而倪红艳在书中对秦腔、地台社火、灯影戏、麦客精神等进行了抢救性记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流动的基因库,得以在文字中延续生命。她的作品,是对乡村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合上书页,《风从故乡来》就像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初品时,是游子望月的怅惘;再饮时,涌起的是血脉深处对故乡眷恋的热流。无论是在都市中怀念故园的游子,还是探寻文学根性的创作者,都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原乡,聆听乡土的心跳,感受乡愁的浓烈 。

  (作者单位:忠县鸣玉溪小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散文集《风从故乡来》
~~~
~~~
~~~
~~~
~~~
~~~——宋代遥郡忠州的忠义将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艺副刊
聆听乡土的心跳
夏 荷
沁园春·莽苍行
老街向晚
忠州矮人舞
洪武十二年 64
坚守楚州孤城为国捐躯的赵立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