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年讲台,一颗慈母心
——乡村教师周桂蓉的“舍”与“守”

  本报记者  陈博浪

  “周老师,您来啦!”9月9日一大早,忠县东溪小学校门口,几名学生围住一位风尘仆仆的女教师,将她迎进教室。

  她就是周桂蓉,一位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坚守30个春秋的乡村小学教师。去年教师节,她被中共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忠县优秀教师宣传人选”。这份荣誉背后,是她用青春、热血和无私的爱写就的感人篇章。

  “班上的孩子在等着我”

  1995年,从忠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周桂蓉,毅然扎进了乡村小学。这一扎,就是30年。

  新婚燕尔,周桂蓉没有请一天假,与同是教师的丈夫各自奔赴工作岗位;孩子刚满两个月,她毫不犹豫地走进教室为学生们上课;孩子一岁时,不幸被开水烫伤,她在病床边以泪洗面,待病情稍有好转,那个坚定的身影又出现在熟悉的讲台上。

  “我心里难受,觉得亏欠了孩子。但一想到班上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就告诉自己,必须回来。”周桂蓉回忆起往事,眼眶微红,“我丈夫也是老师,他理解我。我们常常互相打气,说‘咱俩的孩子是孩子,班上几十个孩子也是孩子’。”

  2021年,周桂蓉刚做了声带息肉手术,医生叮嘱必须静养。然而,国庆假期刚过,她就回到了毕业班的讲台上。直到现在,她说话多了嗓子依然会痛。同事们心疼地劝她歇歇,她总是那句朴实无华却重如千斤的话:“我不能休息,班上那么多孩子在等着我。”

  “有老师在,不怕!”

  周桂蓉的爱,悉数倾注给了她的学生们。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心陪伴,用爱疗愈。

  学生小华(化名)性格有些怯懦胆小,周桂蓉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选择在一个放学后的黄昏,陪着他一起走向回家的车站。夕阳拉长了师生的身影,一路上,她亲切地和他聊家常、谈梦想,温柔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

  “老师,我……我能用零花钱给您付车费吗?”到了车站,小华哽咽着,鼓起勇气问出这句话后,眼泪夺眶而出。周桂蓉的眼圈也红了,她轻轻抱住小华:“傻孩子,老师送你回家是应该的。记住,以后有心事就告诉老师,有老师在,不怕!”

  一句“有老师在,不怕!”,给了孩子无尽的勇气。这个小小的举动,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2022年秋,周桂蓉主动请缨前往更偏远的白石镇两河小学支教。她挑起最重的担子——学生最多、最顽皮的班级。一周五天,她都以校为家,陪着孩子们上早晚自习。如今,周桂蓉虽已离开,但两河小学的家长和孩子们仍时常通过微信向她汇报成绩、分享喜悦,她则一如既往地耐心回复,远程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

  “只为桃李竞相开”

  尽管体弱多病,长期失眠,先后经历了多次手术,常年与药物为伴,但周桂蓉的教学成绩却从未“抱恙”。

  她深耕教学,因材施教,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县、市级一等奖,指导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从教多年,荣誉证书摞起来很高,但周桂蓉最珍视的,是孩子们亲手绘制的贺卡和那句“周老师,谢谢您!”

  新学期伊始,周桂蓉又一次接过了新的重担——东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面对“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她充满了无限的耐心与温柔。她说,这是她事业的新起点。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是周桂蓉的信念。三十载坚守,她用最美好的年华,为一代又一代乡村孩子铺就了通往未来的路;她用自己的言行,写就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社会民生
三十年讲台,一颗慈母心
首批!忠县3名“社保规划师”持证上岗
重庆市区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报名开启
铺筑沥青混凝土
爱心人士为金鸡镇桂林社区 捐赠35盏太阳能路灯
忠县5个地方上榜
百本好书荐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