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视野·底蕴·文艺范儿
——浅谈散文《重返城口路途坦》的创作体会

  □ 郑京鹏 

  2024年6月,忠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我们到城口县考察学习。一路前去,因为路途平坦,心情十分舒畅,我便写下了题为《重返城口路途坦》的散文。文章很快就在《重庆政协报》等报刊上发表,还在忠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的“聚银发力量,赞辉煌成就”活动中得了奖。回想起来,这篇文章能够得到多方认可,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著名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以一生的写作经验告诉人们,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那么“诗外功夫”是什么呢?因素很多,这里不一一细说。结合我的散文《重返城口路途坦》来谈,我认为它之所以能得到多方认可,是因为站的起点较高,即视野比较开阔。作者写文章,不能局限于就事(或人)写事(或人),而要通过这件事、这个人,反映出全局的整体状况,亦即人们常说的“一滴水可以见到太阳的光辉”。在《重返城口路途坦》中,不仅仅写了城口,还写了忠县、万州、开州,以及四川的达州、万源及八台山等地,更提及了“4小时重庆”和“秦巴毗邻地区”今昔的交通变化,因而它既是写的城口,也是写的重庆、四川,如果放到全国去看这样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能够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诗外功夫”,除了视野开阔的因素之外,涵养及底蕴的因素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涵养及底蕴,它的作品就成了空中楼阁,随时都可能烟消云散,不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不可能传之久远。涵养及底蕴,前者的对象是作者,后者的对象是作品。作者涵养的养成,必须在人生的长河中储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作者的涵养丰富了,他笔下的作品底蕴就会厚重起来。散文《重返城口路途坦》的底蕴,就在于它通过诗人李白《蜀道难》中描写的难和愁,与现在路途的平坦,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去城口路途难和愁的对比。有了这样的对比,文章的底蕴就厚重起来了,自然也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门类。谈到文学,就不得不谈及到它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形象。文学创作,要多用形象思维,尽量不用或少用抽象思维,要靠形象说话,而不能语言干瘪,让标语口号充斥其间。散文这个文学门类,因为它的形象性强,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还被人们称之为美文,就是这个道理。简言之,成功的文学作品,就应当有文学艺术的范儿。我在写作中,也努力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散文《重返城口路途坦》,在写高速路的时候,就用了“满目的青山绿水之间,蜿蜒的高速路就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被轻轻地放进了宛若仙境的大自然里”等语句。有了这些语句,文章就生动形象了,就美了,也就有了点文学艺术范儿的味道了。

  归结起来,我以为一篇好的文学门类中的散文作品,应具备视野开阔、底蕴深厚、文学艺术范儿等基本特征。《重返城口路途坦》之所以能够得到多方的认可,那是因为它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基本达到了散文作品的要求。

  (作者系忠县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
~~~人间烟火
~~~
~~~
~~~——浅谈散文《重返城口路途坦》的创作体会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图文
   第04版:文艺副刊
巷子里的时光
忠州巷子里
冬天来了
书法作品欣赏
入冬
记忆中的桐油灯
视野·底蕴·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