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极具价值的忠州历史文献
——读《话说忠州》有感

  □ 江中心

  近段时间,读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忠州》专著,40章38万多字,章章故事精彩,句句话语贴切,殷殷忠州情怀,读后感触良多。

  忠州,即现今的重庆市忠县,当地人几乎都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忠义文明”标签而自豪,为其著书者甚多。但纵览书之记载,大多好似泛泛而谈,难说透彻。之前的忠州史志所载所说亦“零散乏系”,多少有点给人欲考不详的感觉。

  《话说忠州》从远古巴人到现代忠县,从华夏发展到忠州演变,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像下一盘棋,把忠州置于华夏大棋盘中“点拨”,如用一根线,把忠州几千年更迭的大事、人物串联起来“说道”。可以说,在我的心目中,它是迄今最完整的忠州史书、最深入的“忠文化”解读、最具价值的忠州历史文献!

  该书引经据典,阐释了诸多话题,“忠县建县是秦置还是汉置?”“忠州城址的历史演变?”“巴蔓子刎首留城是信是赖?”“严颜到底投降没有?”“秦良玉该不该抗击张献忠?”“‘唐代大员’为何纷贬至忠?”“忠县该不该复名忠州?”等等,起到了解惑释疑、提升忠州之功效!

  忠县始名临江县,之后叫忠州、忠县,几经更名。有关它的建县起始,志书记载为“汉置临江”,而不少人则认为应该是“秦置临江”。据1994年版《忠县志》的两位编纂人(陈仁德、丁必成)说,当年编纂中对置县时间“是秦还是汉”颇有争议,后因“秦置”没有找到“钢片”证据,便维系了“汉置”,只就“秦置”专文存考。不少史学爱好志士一直坚持“秦置”。长期以来,秦置、汉置两说争执不休。

  《话说忠州》通过查证引用《汉书·地理志》《文献通考》《华阳国志·巴志》《重庆历史地图集》等“秦置巴郡,辖十一县中含临江,且排名第二”,以及“汉承秦制”等记载,有力证明“秦置临江”,置县时间为秦始皇始年(公元前221年),公开碾压“汉置临江说”,把忠县建县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个朝代,为忠县今后续修县志更正置县时间提供了依据,可算对忠县历史突破性考证的收获。

  忠县有文物佐证的历史五六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300多年,那么,忠县县城始建于何时?县城早期和现址是否同地?巴蔓子刎首留城之地在何处?包括《华阳国志》在内的史志记载不详,忠县(忠州)志书多从明朝修建城墙城门开始记述,对此前的忠州城址、建城历程,多用“不详”“无考”之类代过,没有明确交代,留下很长一段建城空白史。

  《话说忠州》通过忠县城东北㽏井河岸是“人类最古老的制盐场”、㽏井中坝遗址发掘的新石器时期以来“地下不断代二十四史”文物、㽏井河与长江交汇口(㽏井口)两侧的夏商代遗址群、㽏井河中段东岸的无铭阙、县城下王庙的丁房阙等史实,推断认为忠县城早期从㽏井一带发端,逐步下移至长江边,先秦时期在㽏井口形成城邑(现临江公园南侧及部分三峡水库淹没区域)。由此,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刎首之地也应该是在㽏井口城邑,而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树立的“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石碑所在的明代城门旁。

  㽏井口城邑后因常为“巴楚争夺”的战火之地,人们便跨过㽏井河西移到州屏山下端长江边至鸣玉溪口一带集聚,从汉代开始建城,几千年“摔打”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模样。这就填补了忠州古城建设、演变的史记“空白”。

  巴蔓子将军刎首留城使临江(时属巴国地)等三城得以保全的典故,是古代巴国史上的绝唱,也是华夏史上的壮歌,两千多年来深得朝野赞颂。唐贞观八年(634年),朝廷据此(包括汉末将军严颜宁死不降典故)认定这一方的人“地边巴徼,意怀忠信”而将原名临州改为忠州,忠州人历来凭此勉励自己“忠信、忠勇、忠义”。

  前些年,却有所谓“聪明人”认为巴蔓子刎首留城是“玩命赖账”,弄得忠州人有些尴尬。《话说忠州》通过相关史料和对当时“给城有失国土,不给有失信义,或引巴楚战火,唯有牺牲自己来践诺保土”情形的分析,公开提出巴蔓子刎首留城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又体现了对允诺的信义。连索城的楚王都为之感叹:“如果我有这样的忠臣还要城做什么?”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也以上卿之礼葬其身,被史上公认开明的唐太宗李世民奉之为“忠信”楷模,岂能用“赖账”亵渎巴将军的大忠大义?

  汉末将军严颜生于临江,驻守巴郡江州(今重庆),张飞来犯,据城抵抗,后中计被俘,不惧张飞“推出去砍了”逼降,喊出“吾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的豪言,“义憾张飞”而获释,并敬为上宾。其宁死不屈的骨气影响了几多血性男儿!唐太宗李世民也敬佩不已,贞观八年在对其出生地赐名“忠州”的同时,更追封他为“忠州刺史”、蜀汉壮烈将军。

  但是,有人借小说《三国演义》所编写的严颜归顺张飞而后事从刘备的故事,戏言“他还是降了”,怀疑严颜将军的壮烈。《话说忠州》通过正史《三国志》只有严颜“获释”而无“归顺、战死”之类的记载,勘误“严颜义撼张飞”千年后的罗贯中“演义”,断言严颜没有变节。即使被张飞“亲解其缚、引为宾客”,也是张飞被其“义勇”折服,丝毫不影响严将军的“壮烈”!

  忠州女儿秦良玉,自幼习武,24岁出嫁忠州辖地石柱宣抚使马千乘,拉起一支白杆兵,本土自卫,奉调勤国。马千乘逝后,秦良玉继任宣抚使,主帅白杆兵,在明朝危亡之际奉诏“万里勤王”,屡经恶战,年过七旬还挂帅出征,自筹军粮驻扎京畿拱卫国都,皇帝赐封“太子太保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是真人真事的“花木兰”“穆桂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女性将领。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良玉作为土司、将军,抗击张献忠的暴行,是其忠君爱国的职责所在,也是保卫家乡的情理之为,不仅无过,而且有功!

  唐朝中期,从公元759年到818年的59年间,朝廷连续将贬谪的宰相等多名京官、大员派往忠州任职,其中有宰相刘晏、李吉甫、陆贽和左拾遗白居易等历史名人,给后人留下一个疑问:唐朝版图广大,为什么遭贬的朝廷大员屡屡到了忠州?

  《话说忠州》分析了几种原因,最主要的是:忠州乃忠义之地,皇帝认为被贬官员缺乏忠诚,让其来此历练忠心,以观后效。果然,贬到忠州的几位京官、大员最后都“修成正果”,成为“名相”、好官、大诗人,忠州人把刘宴、李吉甫、陆贽、白居易誉为“唐代四贤”,修建“四贤阁”“白公祠”,及以他们名号命名街巷、道路、公园、广场,世代纪念!

  如今,忠县弘扬忠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做实文化事业,做大旅游产业。《话说忠州》问世,无疑是对忠县历史文化文献的巨大丰富,是发掘发展文旅事业的给力底气、社会能量,实乃忠州(忠县)幸事!

  (作者系忠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文艺副刊
极具价值的忠州历史文献
豆腐乳之记忆
喝火令·礼赞忠州豆腐乳
开坛闻香
事事如意
咏冬
骁勇善战、善出奇兵的名将毕再遇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