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代奎
毕再遇(1149~1217),字德卿,临安西溪人,岳飞部下名将、武义大夫毕进之子。“姿貌雄杰”,武艺超群,智勇双全,擅使大刀,骁勇善战,以勇力闻名众军。以恩荫补官,隶属侍卫马军司。他以父荫入侍卫马军司,“以拳力闻”。淳熙(1174~1189)年间,宋孝宗召见毕再遇,对他十分满意,特赐战袍、金钱。然而,当时南北议和,英雄无用武之地,毕再遇性格慷慨激烈,在官场上吃不开,到“开禧北伐”的时候已经年近六十,论官阶不过38阶从七品武节郎,论官职不过下级军官。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值承平罢兵之际,他的才勇无所体现;一旦边事兴起,诸将在金兵面前望风而逃,他方脱颖而出,军事才能和威名突显现。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57岁的毕再遇请求为先锋,厚待士卒,激以忠义,以“声东击西”战术,出奇制胜,白天大兵围泗州西城佯攻;夜晚他亲率87个敢死队员从陡山直奔东城南角,攀登上城墙,杀死数百敌人,守城金军打开北门逃走,奇袭攻取了东城;次日早上,他移师西城,打出毕字大旗,大喊:“大宋毕将军在此,你们是中原遗民,速来归降!”知县献城投降。于是泗州两城都被宋军占领。出奇制胜,首战告捷,立下首功,宋朝授予他“带御器械”,即环卫官这一殊荣。宋军攻宿州失利,毕再遇以骑兵四百八十人驰援至凤凰山,大破金军五千余人,在追击途中手刃金将,因功授达州刺史。其后,白日火烧灵壁城,以掩护宋军大部撤退。他“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有持双铁锏的金将跃马而前,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锏,右刀斫其胁,金将堕马死。大胜而归,铠甲和衣服都被血染红,因军功第一,升为15阶正七品武功大夫、左骁卫将军——成了一名高级军官。奉命回盱眙,并任知盱眙军,以防止金军切断两淮宋军的联系。不久改授为镇江中军统制,仍知盱眙军。冬十月,金将胡沙虎率领步、骑兵数万及战船五百多艘自清河口渡过淮河,停泊在楚州(今江苏淮安)、淮阴之间,包围楚州。江淮宣抚司传檄让毕再遇援助楚州派段政、张贵等代替他守盱眙军。结果他才离开盱眙,金军便马上展开攻击,段政等惊慌溃退,致使盱眙失陷。毕再遇闻讯回师,收复盱眙,被任命为镇江副都统制,随后才赴援楚州。他探知金军有七万人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在淮阴看护粮草、三千艘载粮船停泊在大清河。认为“敌人为我们十倍,我们难以力胜,可用计攻破敌人。”于是派统领许俊从小路奔淮阴,晚上二更,士兵口中含枚,携带火种,鸦雀无声潜入敌营,埋伏在五十多处粮车之间,听到哨声就放火烧其粮草,金军惊慌逃窜,活捉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23人。盱眙军为金军攻陷,毕再遇以精兵突袭,杀得金兵落花流水,收复盱眙。毕再遇对众将说:“楚州城坚兵多,敌人粮草已空,我所担心的只有淮西。六合是最重要的,敌人一定会集全力攻打它。”于是率兵赶赴六合。不久后,朝廷命令他节制淮东军马。他登上城墙,偃旗息鼓,在南土门设下伏兵,弓箭手排列在土城上,金军刚接近,宋军万箭齐发,出城迎敌,战鼓如雷鸣,城上旗帜并举,金人慌忙逃跑,宋军追击,大败金军。11月,金国万户完颜蒲辣都、千户泥庞古等率十万骑兵把六合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守城日久,物资匮乏,尤缺箭矢。毕再遇令人用青布做了数十个伞盖,由兵士举着行走于城墙,金兵以为是宋将巡城,纷纷箭射青伞盖,不长时间竟获箭20万支。完全可与诸葛亮“草船借箭”媲美!以两万兵力击退金军十余万,缴获金军骡马1531匹、鞍600套以及众多的铠甲、旗帜,显示了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授忠州团练使。金兵围楚州已经3个月,列营60多里,毕再遇派将分道阻击金兵,解楚州之围,军威大振。随后,毕再遇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职。开禧三年(1207),他被任命为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回到扬州,又被授为骁卫大将军。
毕再遇熟知兵略,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勇猛过人,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不少,如白日烟火、张盖取箭、草人诱敌、鼓乐示闲、撒豆喂马、缚羊击鼓、饿马踢铃、金蝉脱壳等。他针对宋军装甲过重的弱点,对兵械、设备、战车等都有重要的改进或发明,改造出较轻的头盔、铠甲、皮革马甲和便捷而不沉重的木制车牌并在底部安上转轴,仅凭一人之力便可推、可举。他转战两淮,行动神速,这些军备上的革新,功不可没。他以一军之力屡败金军,留下了泗州、凤凰山、楚州等战役的胜利,遏制了金军的南侵势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江淮的安全。他还是继岳飞之后少有的让金人畏怯的战将,南宋中期最著名的抗金名将之一。宁宗嘉定元年(1208),毕再遇除左骁卫上将军、保康军承宣使。同年九月“嘉定和议”签订,毕再遇悲愤交加,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嘉定十年(1217)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同年去世,享年69岁。累赠太师,谥号“忠毅”。他与他的父亲毕进都葬在了杭州西溪,与西湖边的岳飞墓相交辉映。
(作者系忠县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