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的柴火灶

  □ 谢邦楠

  离开家乡数十年了,老家的柴火灶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它却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在老家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充满烟火味的土灶。土灶约半人高,古朴而敦实,形状略呈半截牛角状,宛如老农弯弯的脊梁。土灶用土砖和泥土砌筑而成,灶面斑驳。灶面和腰身有一道道细小的裂纹,那是岁月的留痕。灶台上平放着几口锅,每口锅的前下方都有一个宽大的灶门,呈四边形,就像人吃饭的嘴巴, 时时期待着柴禾送到它的“嘴”里。而灶内空阔,呈圆形,又恰似人的肚腹。如此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使灶内充盈空气,柴火燃烧更旺。

  用土灶煮饭时,先将干燥的木柴、秸杆等柴草放入灶膛内,再将干草或细树枝点燃放里面。燃烧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火势,随时调节。柴禾需控制在两边,中间要空,这样燃烧时火力才大。燃烧一阵后,灶内会堆积很多柴灰,这时需用火铲将柴灰撮出来倒进灰槽里。只要把握好火候,煮出的饭菜就特别香。

  印象中的母亲在村里算是个能干人,凭着多年用柴火灶煮饭的经验,能做得一手好饭菜,只要吃过她做的饭菜,都赞不绝口。那时,我们生产队来了一名姓夏的女干部,被队里安排在我家食宿。每天,当她从田间地头回来,看到母亲在灶边忙前忙后,她也马上走到灶前帮忙烧火。只见她一会儿用火钳将柴禾夹进灶膛,一会儿用火铲将灶内的柴灰撮出来,轻轻地倒入灰糟,那火苗欢快地舐着锅底,红红的灶火映着她秀丽的脸庞。她一边烧火,一边还向母亲请教,如何才能用柴火灶煮出可口的饭菜。母亲一边做饭,一边也热情而耐心向她传授用柴火灶做饭的经验。后来,原本不会烧火做饭的她果真能独立做出一顿可口的柴火饭来。

  用柴火灶煮出的面条口感也很好,风味独特。还记得那时家里物质条件不好,面条成了稀有物,只有极少数时间才会吃上一顿面条。我家十口人,要煮上一小捆面条,大约一公斤。母亲将十个大大小小的碗排放在灶台上,待铁锅烧热后,放一小块腊猪油,“吱吱……”地煸出油,掺上半锅水,撒上一大把盐。水开后,将面条下锅煮熟,再把一大捆香葱切成几段放入锅里。片刻,母亲便将面条一一挑入碗中。那面条,也没放什么佐料,可吃起来细滑柔软,醇香可口,别有一番味道!

  用柴火灶煮完饭,它的余热还可得到充分利用。母亲有时在热锅里烘烤粮食,有时把刚洗的布鞋放到热热的灶门口,大约几个钟头就烘干了。记得我在村里上小学时,每到冬季,学校每天只放一次学,中午不回家,休息一会又接着上课,要下午四点左右才放学回家吃午饭。家里人吃了午饭便出门干活去了,这时,母亲便会盛上一大碗饭菜,上面扣上一个碗放到灶膛内。放学回家后,我自己将饭从灶门里端出来吃,那饭菜依然热气腾腾、香香的,吃后暖遍全身。

  参加工作后,我和同事们用煤油炉煮饭。后来,市面上有了罐装液化气,又改用液化气灶煮饭。退休后,住在县城,家家户户都用燃气灶煮饭。几十年来,做饭炊具几经变化、更新,煮饭也愈加快速方便,但做出来的饭菜味道,感觉还是不及柴火灶。

  老家的柴火灶,是岁月的痕迹,是儿时最温馨的记忆。

  (作者系忠县官坝中学退休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镇农村
   第04版:文艺副刊
茶尖上的春光
沁园春·临江春色
春 耕
跳蹬河
故乡那棵黄葛树
踏青一隅
老家的柴火灶
立下不朽“异功”的名将彭孙14
洪武十二年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