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县“前厢”“后厢”辨析

  □ 刘皇

  在忠县人的口头表述语中,经常使用“前乡”“后乡”的概念。语式通常为“你们前乡”“我们后乡”“仰是前乡的吗”“仰们后乡地势好平阳哦”“我们前乡坐船方便些”等等。

  一般情况下,忠县人见面,对对方是前乡的还是后乡的都比较感兴趣。但凡了解到彼此都是一个“乡”的时,似乎更容易走近些,言语自然就多些,往深层次交流的概率也更大些。正因如此,偶尔也有因利益趋同而前后乡分别抱团的情况发生,但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这不是个问题,更不碍大局。

  忠县的“前乡”“后乡” 不是一种行政区划和建制,而是一个大的区域概念,类似于东北地区、川渝地区、河西走廊等。二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幅员,近一百万人口的大县,在忠县人的口中,仅用“前乡”“后乡”简单明了的四个字,就全部囊括了,并且叫得十分顺溜。不过,这种说法主要在日常口语中使用,各种历史文献和书籍中从没有具体诠释过,现今的地情资料、各种文件乃至于讲话材料中也很少见,县里也从来没有按前后“乡”之分来推进布置安排工作。偶见文字书写为“前乡”“后乡”的,很多人对“乡”字是否准确并不在意,知道意思、明白所指就行。

  我在忠县工作快四十二年了,对忠县的地情和文化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每当听到人们谈论前乡后乡时,就有一种刨根问底,想诠释它的冲动。我常常想,既然千百年来,忠州就有前乡后乡的说法,并且运用十分广泛,很有民意基础,依一个历史文化大县古人们的眼界和智慧,应该不会是望文生义的一个“乡”字所能够全部代表得了的,应该有它的地域、文化等逻辑,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认真辨析。

  在忠县这块土地上生活久了,只要你喜欢琢磨,逐渐就会发现,从忠县的地理特点、大户人家的豪宅格局、农民耕田种地的智慧中,或许能捋清忠州古人取名“前乡”“后乡”的脉络,给我们提供一条找到根由的思路。

  我们忠县位于川渝盆地东部,长江穿越88公里,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气候,温热凉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文明发达。农民在种植粮食、蔬菜等农经作物时,为便于滤水、通气、采光及劳作,总是把整块土地用挖浅沟的方式,切割成平行的一小块一小块,大体成长方形,与农民心目中的轿厢相似,农民的说法叫 “打厢”。“厢”打好后,再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这每一小块就称为一厢。这一厢栽葱,那一厢栽番茄;这一厢种玉米,那一厢栽红苕等等。“厢”字是忠县农民的口头禅。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忠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400年左右,有县级以上建制的历史最多可达2227年,其中作为州、府、郡的历史达1383年。除本州外,周边南滨、龙渠、垫江、丰都、梁平等县均曾是忠州的领县,连原万县所在的很大一块地盘也曾属于忠州临江县的管辖范围。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感念东周巴蔓子及东汉末年的蜀国大将严颜“地边巴徼、意怀忠信”,改临州为忠州,使忠州迎来了高光时刻。此后,忠州这块充满忠文化气息的热土,吸引了无数的忠臣义士,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忠信人物。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上至朝廷,远至江湖,各种人才云集忠州,各地商贾汇集忠州,各种要素齐聚忠州,使忠州成为了与涪州、夔州齐名的重镇。其中带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忠州城及㽏涂二溪、新立拔山、乌杨石宝等场镇豪门云集,大户人家鳞次栉比,各种“大院子”比比皆是。其中,忠州古人对厢房情有独钟,对“厢”字念兹在兹,把四合院两侧的厢房,作为体现其身份、地位和实力的标志,犹如两厢土地那么宝贵。

  第三,川渝盆地东部是全球少有的平行岭谷区,我们忠县地处其中。西北金华山脉,为忠县与垫江、梁平二县的界岭;南面方斗山,是忠县与石柱县的分疆;猫儿山脉由北至东南绵亘中部。境内的这三座千米高山大体平行,硬生生地把忠州切割成两大向斜。古代中国,皇权不下县。地处乡下的农民普遍喜欢把县城作为前后左右方位的标识点,加上古代忠州交通主要以长江为主。因此,人们把长江流经的向斜,称为忠州向斜,口头称呼为“前乡”,包括今洋渡、石子、乌杨、任家、新生、白公、东溪、磨子、复兴、涂井、石宝及忠州等乡镇和街道;另一向斜因拔山的地理位置最佳,古时候设立了诸如巡检署、汛署等很多机构,因此称为拔山向斜,口头称呼为“后乡”,包括今双桂、新立、拔山、花桥、马灌、金鸡、三汇、白石、石黄、黄金、汝溪、金声、野鹤等乡镇。

  通过上述辨析可知,忠州古人对“前乡”“后乡”的划分,应该是基于对忠县独特地理环境的认识,同时受农业文明中土地“打厢”、豪宅大院中必有厢房等经验和理念的启发,把因三座大山区隔而成的两个向斜,当着是两厢巨大的土地,又犹如豪门大户的东西厢房,而形象地命名的。因此,之前忠县人口中前乡和后乡的“乡”字,应校订为“前厢”“后厢”。当人们看到这四个字时,眼前浮现的一定是肥沃的两大片土地,以及丰衣足食、富有情调、安逸惬意的厢房生活场景,好一幅忠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是土生土长的忠县人,很佩服古代忠州人的这种聪明才智,尤其赞赏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既宏大又锐利的眼光。他们拿土地作参照物,可见忠州古人对土地的虔诚热爱,这是农业文明发达的生动体现。同时也足见忠州古人的眼界之高、手笔之大。假如他们不能站到今天中国天宫空间站三五百公里的太空高度,不能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没有耕田种地“打厢”、豪宅大院厢房的智慧,是很难想象千百年前生产力极度低下的中国社会里,忠州古人能把三座大山分割而成的两大向斜,形象地比喻为两厢巨大的土地,或农民心目中神圣的轿厢,并命名为“前厢”和“后厢”的。

  忠州古人念兹在兹的“前厢”“后厢”,表面看是人为地、简单地把忠县区隔成两大块,有不利于团结的嫌疑,但实际上,有“前”必有“后”,有“前”才有“后”。 “前”“后”两字秤不离砣、砣不离秤。“前厢”和“后厢”犹如人的左右手,又犹如人的手背手心,不可分离。通过这四个字,把两大向斜的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忠州古人的智慧,是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作者单位:忠县史志研究室)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艺副刊
忠县“前厢”“后厢”辨析
致敬母亲节
母亲节寄母
母亲的画笔
书法作品展示
广西武状元李珙16
洪武十二年54